可怕的两岁以后,三岁还有更大的坑等你入

最近,可可要和他爸争风吃醋的劲儿越来越足了。

前天我有事儿要出去,可爸在家陪了可可一天,晚上也是可爸哄睡,可爸说他表现的特别好。但是第二天白天我一回家就完全不一样了。

回家以后,可可反复的说:“这是我的妈妈!”“这是我妈妈坐的地方,你不要坐!”“我要妈妈给我拿饭,你走!”“你不要碰我的妈妈!”可爸真的超级受伤,说:“你妈不在家你对我可好了,你妈一回来你就这样。”

日常生活里如果我和可爸稍微靠近一点,他就要把我拉开说:“妈妈你过来么,你到我这儿来么!”我说:“这是我老公啊。”他说:“才不是呢!你是我妈妈!”然后我和可爸会一起给他解释:“爸爸妈妈先结婚了,然后才有的你,知道吗?”

早上我因为要工作,可可睡醒之前我就要出门了,穿鞋的时候就他的卧室里传来可可的哭喊:“这是我妈妈的枕头!你不许躺我妈妈的枕头!”

中午可可问我:“妈妈,那个是你老公吗?”我说:“是的呀,你长大以后也会是别人老公的。”可可想了想说:“那我能凶你老公吗?”我说:“为什么啊,我老公对你很好啊,你也要对我老公好一点。”可可说:“我才不要,他是霸王龙!”可爸在旁边默默的听着,然后叹了口气,缓缓的飘走了。

同一时期的女孩儿可能会表现出对爸爸特别特别的感兴趣,和妈妈吃醋。我记得我侄女三岁多有段时间经常要粘着爸爸,我哥在外地出差,每晚我嫂子都要打开视频,让我哥通过视频哄睡她才可以,不然就不睡觉。我哥在家的时候更是干什么都要爸爸来。

这个阶段可以称为:

性别敏感期或者俄狄浦斯期

具体表现是:宝宝们对自己的性别身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开始对异性父母格外感兴趣。男孩喜欢粘着妈妈排挤爸爸,女孩喜欢粘着爸爸排挤妈妈。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宝宝可以从单纯的和妈妈的一对一的二元关系慢慢把视角放大到爸爸、妈妈、我的三元关系。而这个三元关系,也几乎就是我们这辈子所有人际交往里最主要的关系原型。

对于男宝宝来说,这个阶段需要达成的目标是把对爸爸的敌意慢慢转化为对爸爸的模仿和认同。对于女孩来说就比较麻烦一点,要先和妈妈分化,试图认同爸爸,然后再认识到自己是女孩,转过头来和妈妈从竞争关系变为认同模仿的关系。

大白话版本:

男孩女孩开始都以为自己和妈妈是一样的,到了这会儿,男孩突然发现,哎?我妈怎么还有个老公?他为什么和我妈关系这么好?不行我要把我妈抢过来,我妈只能属于我!

抢了很久男孩发现,我既没有这个人高也没这个人力气大,而且我妈和我爸关系也很好的样子,那好吧,我就努力也长成爸爸这样的人吧,以后就能找到像我妈一样的老婆。

女孩子是突然发现妈妈有个老公,有老公好像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那这个老公我也要。但慢慢发现,我喜欢的洋娃娃小裙子这个男人好像不喜欢,和我妈抢了半天发现我妈和他老公关系很好,我插不进去,那好吧,我就努力让自己长成我妈的样子,以后好找到我爸这样的老公。

这个时期其实孩子要处理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面对竞争。这个竞争就概括了日后生活里遇到的一切竞争,包括考试、升职、恋爱等等。其实但凡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所以这个阶段爸妈的处理方式也是格外的重要。

这个阶段异性父母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保护孩子脆弱的小心灵的前提下可劲儿的和另一半秀恩爱,同时强调爸爸妈妈都是爱你的。

同性父母的主要任务是:不要和孩子对着干,不要把孩子甩手扔给另一半,不要真的和孩子吃醋。尽量引导孩子做一些你俩共同喜欢的事情,发展出来一些属于你俩的爱好。

以下这两种情况要避免,我们就拿男孩来举例子:

1.妈妈鼓励儿子无限制的和自己亲近,甚至和儿子一起抵制爸爸,向儿子传递一种:妈妈以后就靠你了,妈妈没有你就活不下去了,妈妈对爸爸已经失望透顶了的感觉。(调换一下性别有也是一样,爸爸也要避免对女儿这样表达。)

这样会造成儿子在心理上觉得自己确实已经取代了爸爸的位置(女儿会觉得取代了妈妈)。这样的“超越”是不切实际的,会引发孩子巨大的内疚和焦虑。一方面窃喜自己比爸爸要厉害,另一方面又恐惧,自己没有爸爸了。

2.爸爸对儿子过度严厉和打压,对妻子态度也是忽视的或者频繁争吵。会让儿子陷在对父亲的恐惧中,不能像父亲认同。男孩会认为男性是可怕的,反而更容易和身为女性的妈妈黏在一起。

第一种情况会让孩子以后觉得一旦竞争自己就等于在想象中杀死对方。所以,尽管自身条件很好但是却没办法面对竞争和突破,因为想象中竞争胜利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妈宝男其实就多见于第一种家庭培养出来的,没法当一个很好的员工,很好的丈夫或者父亲,因为那样就意味着再一次战胜了爸爸,这所激起的焦虑和恐惧是他没办法承受的。

第二种情况下孩子会觉得自己根本喜欢面对任何竞争,他不是怕自己胜利,是根本不敢去争。所以也会尽量避免一切能够让自己出彩的机会,对于人生也是如此,如果自己过得太好就总觉得会被惩罚。

俄狄浦斯期其实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话题,所造成的性格差异也是多种多样的,是不是觉得养孩子越养越费脑子?其实只要把握一个要点:爸爸妈妈彼此相爱,爸爸妈妈都爱宝宝。就足够了。

最稳定的家庭肯定是建立在夫妻俩彼此相爱的基础上的,但是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这么好运,如果夫妻关系出现变故也并不意味着孩子这辈子就毁了。

只要我们作为成年人能够尽量守住自己的边界,不把孩子当做处理自己情绪的工具,而是自己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的时候,孩子还是能够顺利的成长的。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育儿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