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雨素用朴实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一家三代人坎坷的生活经历,但又深深透露出坚强、自爱、奋斗等难能可贵的品格。其中有一段文字让我印象深刻:
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真让人心疼。
或因理想,或因生存,无论跨城还是同城,我们不得不把孩子交给父母。他们帮着照看、接送,甚至监督学习。
渐渐地,在孩子心中,最亲的人是祖辈。
职场父母们,苦恼又心塞。
朋友Q是上海本地人。上班单程时间2小时。为了陪伴孩子,她依旧坚持奔波而不是在公司附近租房。
她感慨:“我家豆豆和我的关系越来越远了,下班了我说抱抱他吧,他不要我,只要爷爷奶奶。我这妈当的,真是失败啊~”
“每当豆豆爷爷奶奶兴高采烈地跟邻居们说:‘孙子跟我最亲了,有什么好吃的首先想到爷爷奶奶!’的时候,我这心里就更不是滋味儿了~”
“隔代亲”导致亲子关系疏远,正牌父母的我们「被架空」了,怎能不难受?
在《虎妈猫爸》中,爷爷奶奶本着“富养女”的精神,以“公主”的标准养育茜茜。
在“隔辈亲”的溺爱下,“小公主”初长成。
霸道、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稍有事情不顺意,只会大哭大闹,让人头疼。
父母的责任被“边缘化”,祖辈又难免溺爱,再加上两代人育儿观念的不同,随着孩子长大,各种问题愈发明显。
老人也是满腹委屈:“儿子和儿媳对带孙子的要求特别多,老嫌我带得不好,看孩子累了一天,回来还得听批评,甚至要看儿媳妇脸色。”
“几个儿女都那样带大了,带得好好的,怎么就不会带孙子了?也没见我哪个孩子不好呀!”
这恐怕是让我们最难回复的话了。
双方都难以说服对方,矛盾越来越多,简直就是没有硝烟的“家庭战争”。
隔代亲,究其原因,是我们有了孩子后,内心还没有长大:该负的责任没有负全,该守界限没守住,该捍卫的权利没有彻底捍卫。
资料显示,中国60%以上的失足少年与隔代老人育孙不当有关。根据心理学指标,孩子的好坏与父母的爱和教育有关,隔代教育永远不能取代父母的亲子教育。
是我们的失位在先,才导致了老人的越位。
这时候,你还准备用得过且过来麻痹自己么。
在工作上,公司里的各个部门划分清晰,每个员工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也很具体,这才保证了一个公司的运转。
在家育儿,亦有共通之处。
带娃这件事上,琐事不少,更需要家里人商量好「分工内容」,才不会一边偏。
当有了宝宝时,如果我们能主动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沟通,帮助祖辈理性地认识到应该转变角色,告诉他们此时的任务不应该是直接教育孙子辈,而是当好教育顾问,不能越俎代庖,这样,是不是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纷争呢?
祖辈的育儿观,带着他们的年代印记。他们需要理解、包容,但我们也得正式地让祖辈清楚:可以说,育儿和教育是几年一更新,温家宝总理曾经都说过,我们现在培养的孩子是为了适应二十、三十年后的中国,而不是现在的中国。在当下的环境下,用二十年前那一套已经行不通了。但祖辈人生经验丰富,我们可以畅所欲言,共同探讨。
两代父母统一教育思想,取长补短,同心同力。即使产生分歧,也不应该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满。
否则,就会导致孩子认为自己找到了靠山,而不再愿意去接受父母的教育。
美国一档对话节目中,主持人问一个孩子:“假如你是机长,飞机突然出现故障,没有燃油了,你会怎么办?”
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会第一个跳伞。”有的观众哈哈大笑,还有的认为这个“机长”太不负责任。
主持人接着问:“然后呢?”
孩子说:“我去拿机油,回来救他们。”这时观众都收起了笑容。
只差一句话的沟通,效果却相差甚远。
工作繁忙,下班后都身心疲惫。而这时如果孩子再来点「加菜」:不用心练琴,一个问题反复问,说了不行的事还来央求,分分钟让你点燃情绪。
此时,孩子的满腔热情也被我们甩得一干二净;久而久之,孩子有什么事情都会藏在心底,不再和父母诉说,亲子关系日渐疏远。
然而,解决隔代亲问题的最重要方法,正是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没有沟通,哪来的情感积累呢。
好好沟通,和长辈沟通,和孩子沟通。虽然看起来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总比出了问题才去救火的好。
尽管隔代亲造成了很多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其有益的一面:
很多“神童”就是得到了知识、经验丰富的祖辈的超前指引才脱颖而出;
再者,当没有孙子辈闹腾的时候,多数长辈过日子都会凑合,而为了照顾孩子,日子就会忙起来,过得更加有劲头,使长辈在孩子成长中获得活力;
并且,有了长辈的帮助,使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心于我们的事业。
我们一家人携手同行,有何畏惧?
父母做好父母,祖辈做好祖辈,孩子也一定会成为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