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球宝两岁以后会显现出非常强烈的自我意识,对秩序的保护近似于偏执,急切需要并维护一个在他看来最安全最精确的环境,把“不”字作为他的独立宣言,并且会用打、撞、推这样的行为表达他不开心、不喜欢、不同意的态度,对玩具物品有极其强烈的占有欲。。。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经历这样执拗固执的TerribleTwo,在我们家长看来,面对孩子的这个阶段是苦恼又无奈的,突然间一直以来乖巧可人的小天使变得不可理喻,稍不留意就会招来无休止的哭闹。
事实上,这是孩子形成自我构建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
婴儿出生时意识是混沌的,同世界是一体的,随着孩子成长到2岁甚至不到2岁时,ta会开始发现原来自己和世界是相分离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发,开始了自我分离和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孩子会投入全部的热情和好奇心去完成。
自我意识的初次萌发会延展出很多孩子独特的行为方式,今天我想和大家聊的是其中最为常见也是最容易让家长忽略的的一个问题,孩子的占有欲。
这就要提到我们家长经常要挂在嘴上的一个词,“分享”。
分享是我们都乐于让孩子去模仿去学习去拥有的一个良好品格,经常会上升到道德的高度去探讨和说教。
就在昨天,我看了一篇关于父母把孩子的玩具随手送给别人引发的网友海量跟帖,大家纷纷痛诉着吐槽着自己幼年时期经历。
并且,这个问题正在经年累月一代又一代的蔓延。
“你怎么这么自私,玩具都不让给别人玩儿”
“好吃的都自己吃了,真小气”
“你有那么多汽车,把这个送个弟弟吧”
“不就是拿你的球给弟弟玩儿了吗,有什么好哭的”
。。。
这些话出自老中青各代人之口,我们那么着急甚至气急败坏,其实我们和孩子争执的问题本质上是父母对于孩子自我和所有权的漠视。
什么是孩子的占有欲
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什么“你的”、“我的”、“我们的”之分,因为在他们看来,全部都是“我的”。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刚刚有了自我意识,并开始学着理解所有权的概念,他并不知道这个概念之于别人的意义,所以不仅是他自己的物品是他的,属于别人的东西也是他的,甚至公共的物品设施都是他的。
争抢玩具、霸着滑梯、把所有玩具都护着不让其他人玩儿。。。
这些行为的背后是孩子为了体现自我,建立主权和身份所需的一种正常表达。
同样也是为了划定自我与世界的界限,维护自己的权利。
更为重要的是,孩子的占有欲不仅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正常过程,而且是必经之路。
我们必须了解,自我意识形成的早期一定是从占有可触摸的物品开始的,也就是孩子的玩具、物品、甚至是最亲近的照顾人都在他的所有权范围内。
这是孩子认识自我最自然而然的方式,如何感觉到“我”,就是从“我的东西”开始。
所以,孩子占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占有物背后的意义,而不是占有物本身。
虽然我们的初衷都是为了让孩子学会分享成为一个大方慷慨受欢迎的人,但是对于占有和分享的理解背道而驰。
当孩子长期在感知某件事物的所有权时遭到阻碍,他就会忘记占有物背后的东西,而是把关注点转移到占有物本身,那这就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占有了,占有也就会变成一种心理障碍。
其实,我们强迫孩子远离他们的占有欲就是适得其反。
孩子无法平稳度过占有的敏感时期,也更不可能真正享受分享带来的愉悦平和。
孩子分享之路的阻碍
我们认为“自我=自私”
这让我想起来球姥姥从小给我说的一句话“吃亏是福”,能让则让才能成为一个大气之人,其实父母的本意都是美好慈悲的,我们期望孩子在舍弃一些东西的时候可以得到另外一种给予。
大方无私的人会受到赞扬称颂,在走向人生更宽广舞台的时候能得道多助,那些小气霸道的人自然就被人鄙夷不齿,所以我们担心害怕孩子会因为一些我们看来“不值一提”利益的时候学不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这也是几乎所有父母都奉为准则的育儿理念。
可是事实上,“拥有”位于“分享”之前。
孩子必须要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他才会知道什么是可以给予的。
强迫孩子过早去学会分享并不能教会孩子大方待人,而是在混淆他分辨自我与他人的界限,当他去分享的时候,仅仅是因为我们的要求。
借与还的概念
我遇到很多家长处理孩子争抢玩具,较为常见的一个做法就是“交换”。
这就牵涉到一个比较超前的逻辑概念,借与还。
我们认为,交换就是把玩具借出去,在暂时使用对方玩具的同时,又可以保留所有权,并且交换可以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但是前提是,孩子理解借的意义。
事实上,孩子看来,“借出去”和“不要了”意思是一样的。
这就为什么我们不停劝慰孩子交换交换时孩子仍旧抵触的原因,让小朋友使用本属于自己的玩具,或是滑滑梯的排队位置,都是让孩子觉得崩溃大哭的原因,因为,他不认为让出去的东西是可以还回来的。
所以,孩子不愿分享是一种天性,就像我们锲而不舍的要让孩子学会分享的天性是一样的。
如何让正处在占有敏感时期的孩子学习分享
不要强迫孩子分享
在我认为的育儿弊端里,其中最让我觉得心塞的一个就是父母的“面子”。
我很理解,如果都是相熟之人孩子争抢玩具大人之间都下不了台,如果自家孩子不相让更觉得颜面扫地。
在我看来,这其实就是价值排序的问题。
我们做出的行为抉择都是基于内心世界里权衡重要与否的价值感。
强迫孩子去分享,就是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孩子的需要没有其他人的需求重要。
面子和孩子的需求如何去衡量,我觉得没有任何可比性。
再比如父母把孩子的玩具随手送给别人这样的行为。
难道我们以为,我们随便送走的只是孩子的玩具吗,其实,那是孩子守护自己珍爱之物的勇气。
一个小汽车、一个洋娃娃,甚至是一个积木一个贴纸都是孩子的好朋友,都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支柱。
强迫孩子去分享,就是因为在我们看来,孩子的需要没有其他人的需求重要。
孩子对于占有的敏感时期正是发展自我和自尊的时期,这个时候的孩子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在爸爸妈妈眼里是最为重要的,也最需要我们给与安全感。
对于玩具的争抢越为激烈说明孩子越缺乏安全感,心里的不踏实越容易激发对所属物的争夺。
所以,强迫分享只会让孩子的占有愈演愈烈。
理解孩子对于分享的抵触
既然我们已经明白了孩子对占有的欲望,就需要在孩子不愿意去放手的时候,避免过度的训斥和责骂。
“我知道让别人玩儿你的托马斯对你来说很困难,因为你是那么的喜欢它”。
“你不让小C玩儿你的恐龙,他觉得很难过”。
这样理解的话语会让孩子克服对分享的抵触,也变得更有同理心和同情心,并且激发孩子对于朋友和社交的兴趣。
温和商量的口气也会让孩子觉得,我们是在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态度,玩具的所有权还在他们手上。
久而久之,这种尊重就会鼓励孩子大方起来,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会带着满满的安全感去守护自己的玩具而不是猜忌和害怕。
当这样的试探分享成为了习惯,随着孩子之间交流的增加,他们就会随心而发的交换玩具,而这才是分享真正的开始。
做一个乐于分享的大人
既然要让孩子学会分享,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们做一个好的榜样。
经常给孩子玩儿一些分享游戏,其实很简单,邀请孩子吃一口你正在享用的美食,或是看一下你正在阅读的文章,试穿一下刚买的新鞋。。。
然后告诉孩子“这些是我的东西,但是我非常喜欢和你分享”。
与和别人分享比起来,和父母分享带给孩子的恐惧和担心就少得多,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其实关于孩子分享的问题和案例还有很多,改天继续和大家聊,时间不早了,球爸需要救场,你们懂得,下回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