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妈式相亲,后果就是保姆式妻子、丧偶式育儿、守寡式婚姻

  现在看电视的群体已经不是年轻的一代了,更多的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那一辈。

  节目的播出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收视率非常高。通过这档节目,我看到了真实的中国家庭父母和孩子的写照。

  就该节目,我问了身边大概8位年轻的未婚适龄女性:“你会上这个节目吗?”

  有两位女性的回答非常极端。

  其中一位说:“不会。连相亲都要带父母的男人,我绝对不会嫁,哪怕他的条件再好,除非是王思聪。”

  另一位说,“会。我能理解父母着急的心情,毕竟可怜天下父母心嘛。”

  其他的女性朋友态度比较温和,可能会,也可能不会。考虑到男的不太成熟,恋爱明明是自己的事情,为什么父母要介入进来?

  我做的这个调查结果肯定不代表普通大众的想法,不过,从这可以看出,女性对这类相亲形式还是比较排斥的。

  无论是相亲节目,还是大城市的父母拿着各自儿女的资料去相亲角相亲,我都看到了父母对子女婚姻的焦虑

  父母的焦虑包含了这几类内容:

  第一,对孩子择偶方面的能力没有足够的信任。

  孩子多少岁之前能不能找到配偶?找到的配偶适不适合过日子?将来的婚姻状况如何?等等,以上这些,做父母的都为孩子操心。

  父母担心孩子不愿意进入婚姻、或选择的对象不适合现在的家庭,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引发一系列的婆媳矛盾。

  对父母来说,他们内心中总有一个声音在告诉他们:“孩子不懂事,选择对象的时候经验不足,需要做父母的多用点心。”

  父母为孩子找对象,更多的是依赖自己的社会经验去找。不管是门当户对,还是怎样,最起码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的婚姻生活中受气。

  第二,在中国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缺少边界。

  没有边界的关系是这样的:你的事是我的事,我的事是你的事。

  有边界的关系会这样想:这是孩子自己的事,让他们自己决定吧。

  我遇到过一对父母,他们说:“孩子现在不结婚生子,等我们老了,谁养?孩子成了家,我们才放心。”

  所以,后来出现了一些词“中国式逼婚”、“中国式生娃”,特点是,父母把孩子的事情当成了自己的事情,并给孩子施加压力。

  其实,儿女结婚生子的事,父母这边也有压力。

  这种压力来自于三方面。

  第一方面,是来自于社会的压力

  别人家的孩子都结婚了,我家孩子没结婚。

  别人家的孩子生小孩了,我家的孩子没有。

  对此,父母感到缺乏归属感,也是一种从众心理的表现。

  第二方面,是父母认为孩子婚姻方面的责任来自于他们。

  了解到很多的父母普遍存在这样的认知:

  孩子结婚了,我们才能安心;孩子没结婚,就是做父母的责任。至于结婚后的日子过的如何,跟我们没太大关系。

  实际上,父母没有承认孩子的独立性,不愿意跟孩子划清一个比较好的边界,可能内心中,对孩子的一切都很依赖。

  很多父母会说这样的话:

  在爸妈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既然是孩子,就不能不管你们。

  换言之,孩子的很多事情无法自己做决定。

  第三方面,是中国的家庭注重归属感。

  每年的春运大迁徙,不管平时你在哪里,过春节时都要回家。

  中国人很注重归属感。

  归属感的背后是什么?

  绝大部分是我们的文化:父母老了,需要依赖子女生存,因此,父母和孩子之间必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依赖的方式是:用自己的意志来统一血亲中所有人的意志。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个体想要有一些特立独行的想法和行为,则会被大多数人否定和评价。

  例如,儿女不想这么早结婚,父母说,“你翅膀硬了,想飞了?你们现在年龄小,不懂事!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想要有独立,自主的想法时,内心都会产生深深的愧疚感。

  提倡孝顺的民族文化,能让家庭中的所有成员很好地回归整个家庭或家族。

  但这里也充斥着一个悖论——

  一方面,在全民意识觉醒的时代,作为父母的我们更愿意培养出一个具有自主能力、未来有实力在社会上立足的精英。

  希望孩子将来有自己的一番事业,拥有一段值得享受的美好人生。

  另一方面,父母在无意识中又特别害怕孩子独立后离开,越走越远。

  为了防止孩子远离,父母不允许孩子有独立的意识。

  朋友武志红的书籍《巨婴国》刚刚出版,他阐述的很多观点,我非常认同:99%的中国人是巨婴。

  巨婴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这跟家庭中的“关系纠缠”是有联系的。

  父母不愿意放手让孩子去独立成长,尤其是妈妈。

  女性对于自己的价值认同相对来说比较低,需要通过付出来获得自我价值的肯定,也就是被别人需要。

  “如果别人不需要我,我付出的价值就没有了。”

  因此,她们容易对自我的价值产生强烈的否定和焦虑感。

  有一位妈妈,他的孩子有很大的问题,经常性地被老师投诉。

  孩子上一年级了,仍不能管理好自己。所以,老师要求妈妈中午把孩子接回去,下午再送过来。而且,孩子在学校里总是做一些搞怪的事情,非常顽皮,顽皮到很多人都害怕他,远离他。

  妈妈没办法,只好放弃工作去照顾孩子。对此,她很烦恼,但又觉得每天这样的生活蛮充实的。

  早上送过去,中午接回来,下午又送过去,晚上又接回来,每天忙得一塌糊涂,忙乱中她也有理由责怪家里人。

  她觉得自己对孩子特别重要。

  我问过她,“如果孩子变好了,不需要你了,你会怎样?对你来说,孩子意味着什么?”

  她哭着问我,“是不是我觉得自己没价值,带孩子变成了我实现价值的唯一方式。为了孩子将来好,我不应该带他太多,可是,这样的话,我又回到了没有价值的恐慌中。”

  其实,她根本就没想过孩子会好。

  当时,我告诉她,“你是一位有觉察力的妈妈。”

  孩子所有的一切都由爸妈帮忙完成,慢慢地,孩子没有自理能力,十分依赖爸妈的照顾。妈妈也可以通过照顾孩子来获得自己的价值感。

  在母子关系中,很多中国的女性喜欢讲究付出的概念。

  付出代表对别人的照顾,在照顾中实现自我价值。

  而如果付出没被别人承认,就会引起一种非常强烈的愤怒。

  这也给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带来了很多的自我怀疑,这种自我怀疑亦是一种内心的冲突:“我是享受被人照顾还是自给自足?”

  选择了享受别人的照顾,意味着将受控于对方。

  中国式相亲,引起很多孩子的内心冲突。

  例如,自主和服从的冲突。

  适龄青年被父母逼婚,父母觉得:

  介绍给你的都是靠谱的,可以步入婚姻的,你去了解一下凭啥不愿意?

  父母的意思是,就像你在外面认识一位陌生的朋友一样,只是平台不同罢了。

  但孩子就是很排斥去见相亲对象,原因在哪里?

  因为他觉得自己是被逼的,是被父母安排好的。

  人天生有一种抗拒感,这段关系里就有自主和服从的冲突。

  就像那句话说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马上快过春节了,有些青年人怕被逼婚,不敢回家。即使回家了,也不愿意待在家里,常往外跑,害怕父母安排相亲。

  我认识的一个女孩子,每次看到妈妈的电话都会吐槽:“天呐,又来了。”有时,她甚至不愿意接妈妈的电话。

  她在抗拒被父母逼婚这件事。

  在父母逼孩子相亲的状态里,间接地否定了孩子自主的权利,类似特别无奈的服从的感觉。

  如果孩子能带父母去相亲或在父母的安排下非常愿意去相亲,只有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性,孩子对父母非常认同,他们相处的很融洽,彼此尊重,是合作的关系。

  第二种可能性,孩子一直在扮演乖巧和听话的角色。

  乖巧听话的孩子也许要依赖父母给予他一些资源,不管他是自愿的还是无奈的,听话的孩子没有完成自主的过程。

  前面调查的那些女性,其中有些女孩子说:

  天哪,一群巨婴,在那边吧唧吧唧地说话。这样的男人,我绝对不嫁。这样的家庭,我是没办法进入的,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太紧密了,我似乎变成了一个外人,一个被边缘化的人。这样的家庭,我为什么要进入呢?

  自主和服从的冲突,在孩子3岁的时候就可以解决了。

  比如,孩子学习穿鞋,慢吞吞地。

  有些妈妈一边责怪孩子,一边自己动手帮孩子穿上。妈妈没办法等待孩子慢慢把鞋穿好。

  在这过程中,孩子特别委屈,他想自己动手做一些事情,但被妈妈替代了。

  妈妈是孩子特别重要的人,他没办法脱离妈妈完全自主,因此,他只能服从。

  这样的情形延续到孩子成年。

  有些人成长到三四十岁还在想着改变妈妈,争取自己自主的权利。

  中国家庭还有一种现象:父母和孩子是主奴的关系。

  这种关系更多的是:父母没给到孩子成长的空间。

  我们说,主子要负担奴才的一切,奴才要服务于组织。就像我能控制你的生活,你所有的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中。

  父母在这种关系里就不需要担心和害怕了,因为你所有的东西都必须听我的,如果不听,你试试看......

  有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被爸妈这样威胁:

  你不听我的试试看!我不要你了,我要惩罚你,你不是好孩子。

  还有的妈妈用装病的方式来逼迫孩子就范:

  我为你付出这么多,我现在的身体这么糟糕,你若还不听话,简直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这会激发孩子对妈妈的愧疚感,完成主奴之间的操纵关系。

  关系的背后,还是妈妈不愿意分离,因为她太需要这个孩子了。

  纠缠的母子关系,二元矛盾的状态,延续到成年。

  很多男性对女性的态度是一方面想亲近,另一方面却压抑了很多的愤怒。

  所以,当这类男生,尤其是自认为优秀的男性,在建立恋爱关系或步入婚姻挑选女性的时候,有种翻身做主人、选妃的感觉。

  特别是名牌大学毕业的乖巧男性,自我优越感非常强。

  从本质上看,妈宝男骨子里是一个歧视女性的人。

  节目的男嘉宾在相亲的时候,无法真正按照自己的感受去挑选,于是,只能恢复到以前按照门当户对,看外在条件的方式去配对。

  因为当他们真正去体会情感和感受的时候,体验到的是一种无能为力的东西。

  这档节目引起的争议性很大,主要在于大家在节目中看到了自己身上的某些东西。

  当然,也有吃瓜群众,可能带着娱乐的心态来看待节目。

  我认为,节目可能恰恰不是娱乐的状态,会给电视机前的中老年人带来很多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他们更坚定了要影响子女婚姻的愿望,认为自己的这种想法和愿意是合理的。

  通常,我们去阐释观点时,在意的往往是那些能让我们自己的观点立足的人事物。

  中国的家庭非常讲道理,但我们又隐约能感觉到,他们是为了自己考虑,打着“为我付出,为我好”的幌子罢了。

  难怪那么多的女性,不愿意选择这样的相亲方式或进入这样的婚姻状态里。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育儿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