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和老师之间似乎存在着微妙的关系。
家长担心老师不喜欢自己的宝宝,不敢提出过多的意见,同时又担心老师的不当行为会伤害孩子。老师既希望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又感到来自家长的压力。
这大概就是家长与老师之间关系的现状。
对父母来说,想与老师保持良好的关系绝对是发自内心的想法,那怎么和老师相处,更利于孩子的成长学习呢?
1.父母是补充教育短板的唯一人选
教育,顾名思义,包含至少两个层面,教书、育人。
第一:教书,所谓教书,其实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的传承,人类进步过程中离不开前人总结的经验,在前人的基础上,我们再进行加工和优化,同时整理出一些东西留给后人,这也是我们人类文明进步的核心所在。
其二:育人,所谓育人,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人的价值观、内在能力、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培养,一个人是否拥有着健全的人格,主要其实在于育的方面。比如自我认知、独立人格、情绪智力、责任感、道德观等各方面。
学校重教,家庭重育。最好的教育是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充分地链接起来。
一个健全的人,除了需要拥有生活技能、自理能力、学科知识、专业特长,更重要的在于拥有强大的内心世界、优秀的内心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念。而价值观、内在能力、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培养离不开家庭的配合。
不管是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其核心任务都是教孩子知识和技能。
幼儿园教孩子生活技能,如语言、音律、故事、生活常识等;小学教孩子语文、数学、外语等;中学教孩子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大学教孩子更为专业的科学、社会、人文知识等;但其核心都离不开传承知识和经验。
但教书育人自古无法分离,教书过程中,学校也会兼顾孩子很多的育人的工作,而且越是低龄,这个工作占比也就越多。
幼儿园会培养孩子很多生活习惯和基本的价值观,小学阶段会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思想品德,这些都是孩子受用终身的内容,而且其重要性远超知识技能。
一位老师,如果能掌握非常强的专业知识,就能称为一位不错的老师,如果能掌握适合孩子的教学方式,则能称之为优秀的老师,如果能掌握育人的能力,则能成为绝大多数家长心目中真正的名师。
真正的好老师,数量必然有限,并且有着教学条件、人数、任务等多方面的限制。
老师能花在育人部分的精力也必然有限,这就是目前教育的短板。这块短板由谁来补上呢?毫无疑问,只有父母才能作为补充这块短板的唯一人选。
2.送礼影响孩子内在品质的形成
父母和老师从教学重点上来看,其相处模式便是:老师重在教知识,家长重在教品质,这也是父母和老师最核心的相处之道。
明确了分工,则也明确了父母和幼儿园老师细节上的相处。其原则在于,相处方式要有利于孩子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内在能力的成长。
现在有很多家长会认为找个好学校,把孩子往学校一放,就不管不顾了,教育重任都放给幼儿园了。
这样的观念无疑是把自己的教育责任转移给了学校,是对孩子成长的极度不负责任,任何的教育都替代不了家长对孩子做一个健全的人的教育。
其次,有的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小孩获得额外照顾,给老师私下送礼。
这样做,表面上看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增加了,貌似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但实则依然将自己的教育责任转移给了学校和老师。
因为送了礼,所以父母在教育上则容易放松,但老师依然只能将教育重点放在知识的教育上。
同时,家长这样的行为给孩子也做了一个不好的表率,虽然孩子可能看不到,但内在品质的体现是由内而外的,父母自己都没有做好,孩子多多少少都会受到这些的影响。
3.定期沟通做高素质的家长
一方面可以主动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行为表现,特别在生活习惯、心理品质、内在能力等方面保持更高的关注。
另一方面应该主动向老师反馈孩子在生活中的知识接受和使用的情况,以及孩子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心理品质、内在能力的情况,帮助老师更好地对孩子进行了解和教育。
最后,对孩子做好示范和表率作用,对学校和老师保持尊重,接纳人无完人。
当学校和老师犯下一些小错误时,能给予更多宽容,如果发生一些自己的确不易接受的事情,用文明的方式进行处理,做一个高素质家长。
当家长能做到拥有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强大的心理品质、又有内在能力,自然能给予孩子更好的“育人”条件。
这就是家长和幼儿园老师的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