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孩子经常眨眼睛案例分析
上幼儿园大班的高见最近总是做鬼脸:皱鼻子、摆头和点头,这些行为总是交替进行,高见怪态百出的样子逗的小朋友们哈哈大笑,搞的老师拉不回小朋友们的注意力。在这之前,高见总是不停地眨眼睛,那时候老师没太在意,以为他眼睛可能不舒服。没想到,现在高见不眨眼睛,却开始“做鬼脸”,扰乱课堂秩序了,老师责怪高见故意淘气,还批评了高见,高见委屈地掉眼泪说自己停不了,不动的话就感觉不舒服。尤其是最近,高见又出现了新的症状,就是不停地摇头、耸肩,喉咙里发出“呃呃”的吸气声,严重地影响了幼儿园的同学。而且有的同学还嘲笑和模仿他的样子,结果高见说什么也不再上幼儿园了,高见的父母看到孩子这样也很着急,高见从小体质就很好,性情也活泼好动的,难道这是得了什么病?
确实,高见这些行为并不是孩子有意而为之的,而是一种无法自己控制的肌肉抽动,医学上称之为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是属于一种抽动障碍。
3~15岁,是这种病症的多发时段,其中,7~8岁为起病高峰年龄。因此,不仅是幼儿阶段的孩子,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孩子也可能会患有此症。以往医学界认为本症属神经系统疾病,但近年来发现有一半的患儿伴有行为和学习问题,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一般来说,男孩较女孩多,大约比例3:1。
二、儿童抽动症的症状
运动性抽动表现为短暂、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随意运动,开始为频繁的眨眼、挤眉、吸鼻、撅嘴、张口、伸舌、点头等。随着病情进展,抽动逐渐多样化,轮替出现如耸肩、扭颈、摇头、踢腿、甩手或四肢抽动等,常在情绪紧张或焦虑时症状更明显,入睡后症状消失。发声抽动常有多种,具有爆发性反复发声,清嗓子和呼噜声,个别音节,字句不清,重音不当或不断口出秽语,性格多急躁、任性和易怒。抽动症症状呈波动性、进行性、慢性过程。
发声抽动多在运动抽动发作后1~2年出现,也有以发声为首发症状的。两种症状交替或同时出现。
抽动症严重的孩子还可能会出现强迫动作,如控制不住地反复做一件事情,有的出现精神症状,如猥亵行为:摸自己或他人生殖器、乳房,脱裤子,窥视母亲洗澡等,明知不对,但无法控制自己;甚至出现无法克制的、严重的、反复的自伤行为,如咬自己的手指、打击自己的身体致损伤,感染等。
抽动症发生之前,孩子还常出现多动症的症状,表现为好动,上课不专心听讲,喜欢打扰别人,任性冲动等,学习虽然困难,但是智力大多数正常。
三、小孩老是眨眼睛多种抽动症的病因
儿童多种抽动症的病因仍不清楚,可能与精神因素、躯体因素、遗传因素、神经递质代谢障碍、发育问题有关。据高见的奶奶回忆说高见的爸爸小时候也有过总是眨眼和点头的行为,只是那时候没太在意,大人都忙生计没那么多精力去管孩子,结果后来他自己也就慢慢好了。
像高见爸爸当年的症状,应该属于抽动障碍小,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没什么大的影响,因此并没有引起家长和其他人的过多关注,慢慢就消失了。大多数的抽动症如高见爸爸这种情况,是可以随着年龄增长而减轻或自行缓解的。因此,那些对日常生活没有多大影响的孩子是不需要治疗的。
但是,如果病症时好时差、起伏波动,新的症状代替旧的症状,或在原有症状的基础上又出现新的症状,以后变为了持续性病程。这样的情况一般需要住院治疗,依靠药物的帮助。
对于家长来说,对于不同的情况,我们应该分别对待。
对于那些短暂有眨眼睛、耸肩膀的孩子来说,可能是由于孩子正在成长的神经系统中发生了肌肉痉挛和抽动,因此孩子才不由自主地发生了这样的行为,单纯的抽搐并不是严重的心理紊乱或者是潜在疾病的信号。因此,家长不必担心,更不要采取一些粗暴的手段让孩子停止这样的行为,最好的方式是表面上忽视,内心里注意观察,不要让孩子看出来你很在乎他的这种抽动,以免孩子紧张反而强化了抽动行为。
症状较轻或者在出现症状的一年之内,家长还可以采取心理干预的方法,比如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环境、充分规律的睡眠,通过避免孩子过度疲劳、减缓心理压力来缓解症状。
抽动症严重的孩子,除了在医院进行系统的治疗之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项,消除引发病症的诱因:
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不可过度劳累,要保持足够的睡眠;
不要让孩子参加剧烈运动及重体力活动;
四、儿童抽动症家庭护理
学习时间不宜过长;
治疗期的饮食也要注意不吃油腻、生冷、含铅量高的食物,服药期间不吃辛辣、海鲜、方便面、膨化食品,应以清淡佳肴为宜,适当补充营养;
每天看电视时间不可超过半小时,且不可看过于激烈、刺激画面,对于重症者应避免看电视;
避免使用电脑,如确有学习需要,每次使用电脑不宜超过半小时,严禁杜绝过度使用电脑或玩游戏;
季节交换期,尤其是春、秋季为感冒高发期,应注意患儿的脱、穿衣,谨防感冒,因为感冒极易引起孩子症状复发和加重。
(实习编辑: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