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年特别容易患上心脏病 什么疾病可以导致心脏病

  为什么老年特别容易患上心脏病

  心脏病是中老年朋友中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目前来说,心脏病的明确病因还没有定论,还需要医学专家们继续努力研究。但其实,心脏病的发病往往与生活方面的因素是分不开的。那么,为什么老年特别容易患上心脏病。

  1、年龄与性别

  临床研究统计,在四十岁以后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患上心脏病的几率有所增高。提示:女性绝经期前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期后与男性相等。

  2、高血脂症

  除开上述的年龄之外,脂质代谢紊乱是心脏病的病因之一,因为胆固醇的升高会使患上心脏病的几率增加百分之三。

  3、七情内伤

  这个心脏病的病因是通常是外界所引起的,如喜、怒、忧、思、悲、恐、惊等,这样会使精神受到创伤,情绪波动剧烈,使之气郁不畅,气滞血瘀,心脉弊阻,不通则痛。从而患上心脏病的几率大大增加。

  4、饮食不节

  指暴饮暴食,饱餐过度,尤其是进食高脂食物无节制,造成脾胃失调。脾属土,土生于火,脾为心之子,子病殃及其母。

  5、寒冷刺激

  因为外界的寒冷刺激,而在先前没有做好保暖工作。长期以往,血脉的正常运行受到阻碍,中医解释为:“寒则凝,温则行”,“寒”可以“客于脉中”则气不通,“寒”可以“客于脉外”则脉寒,寒冷可使冠状动脉收缩,从而痉挛造成心肌缺血,然后发生心绞痛。

  什么疾病可以导致心脏病

  我们都知道心脏病的发病原因具有复杂性,心脏病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是由于他的原因所引起的,但是同时也可以引起其他的疾病,对于心脏病的患者我们平时无论是在饮食上还是在情绪上都应该照顾周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护理病人。

  1.高血压性心脏病:在心功能代偿期,病人可无明显自觉症状,在心功能失代偿期,则逐渐出现左心衰竭的症状,开始时仅在劳累、饱食或说话过多时感心悸、气喘、咳嗽,以后症状逐渐加重,上述症状呈阵发性发作,多表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并中带血,严重时可发生急性肺水肿。

  2.甲亢性心脏病:甲亢时心律失常最常见,包括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房纤颤,其中最常见者为房颤。久而未治的甲亢可引起突出的心脏形状改变,包括心房或心室扩大、心脏重量增加、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纤维间隙增宽,这些改变在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后可以改善或逆转。甲亢患者充血性心衰的发生率大约6%,年龄大于60岁,病程长者更易发生。

  2.糖尿性心脏病:糖尿病早期心率常有增快倾向。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较高,可达24%~42%,病人仅有恶心、呕吐、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表现为心律不齐,心源性休克,有些仅出现疲乏无力、头晕等症状,无明显心前区疼痛,故易于漏诊与误诊。直立性低血压,常伴头晕、软弱、心悸、大汗、视力障碍、昏厥,甚至休克。

  对于有些疾病可以造成心脏病专家阐述的相当明确了,心脏病的患者需要我们用心的去护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患者对自己疾病的认识程度,让他们也能很好的护理自己。心脏病一旦遗传给下一代就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为此有遗传家族史的应该定期体检。

  如果您有任何健康方面的疑问请添加微信公众号:健客健康咨询,健客健康咨询为各位朋友提供全面专业的疾病咨询和健康资讯,健客健康咨询真诚为您服务。健客宗旨:让每一个人更健康。

相关推荐

达比加群酯胶囊(泰毕全)
达比加群酯胶囊(泰毕全)
预防存在以下一个或多个危险因素的成人非瓣性房颤患者的卒中和全身性栓塞(SEE): ·先前曾有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全身性栓塞 ·左心室射血分数<40% ·伴有症状的心力衰竭,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2级 ·年龄≥75岁 ·年龄≥65岁,且伴有以下任一疾病:糖尿病、冠心病或高血压
盐酸胺碘酮片(可达龙)
盐酸胺碘酮片(可达龙)
1.房性心律失常(心房扑动、心房纤颤转律和转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 2.结性心律失常。 3.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危及生命的室性期前收缩和室性心动过速以及室性心律过速或心室纤颤的预防)。 4.伴W-P-W综合征的心律失常。 依据其药理学特点,胺碘酮适用于上述心律失常,尤其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及心力衰竭)。
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倍他乐克)
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倍他乐克)
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肥厚型心肌病、主动脉夹层、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脏神经官能症等。近年来尚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此时应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使用。
地高辛片(信谊)
地高辛片(信谊)
1.用于高血压、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急性和慢性心功能不全。尤其适用于伴有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颤动的心功能不全;对于肺源性心脏病、心肌严重缺血、活动性心肌炎及心外因素如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低下及维生素B1缺乏症的心功能不全疗效差; 2.用于控制伴有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患者的心室率及室上性心动过速。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心胸外科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