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福建省卫生工作会议上,三明市医改工作协调小组负责人介绍,2012年以来,三明市以“百姓可以接受、财政可以承担、基金可以运行、医院可以持续”为目标,先后对全市县级以上22家公立医院进行综合改革。两年多来,综合改革给各家医院带来与以往不同的明显变化。
医改前,在三明市22家公立医院每年收入中,60%为药品(含耗材)收入。医改前的2011年,医务性收入(体现医务人员价值的服务性收入,包括检查化验、诊察护理床位、手术治疗3项,不含药品和耗材)占总收入的39.62%。医改后,医务性收入有了明显改变,2012年为51.45%,2013年为61.72%,医院收入的含金量大幅提升。
目前,三明市实施了药品零差率销售和药品限价采购改革,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另外,筛选30个病种,实行单病种付费改革,与改革前相比,平均每例病人的花费下降了三成左右。同时,三明市还推行财政保障性投入政策,如市县两级设立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补偿基金。为引导患者就诊,三明还推行中药全额报销,医保报销向基层倾斜。如在一级医院住院,病人只需自付5%,到三级医院则要自付30%,看不同医生的诊察费从10元至25元不等,但基金统一报销8元。
与此同时,三明还在全国首开先河,推行院长、医生(技师)年薪制。如院长年薪由财政全额支付,但配套建立了6大类40项考评体系,依据考核结果确定院长年薪。医生(技师)的年薪同样经过考核评定。这项改革,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最大的受益者是患者。此外,该市还在领导分工机制、基金管理机制、基金统筹机制、重点药品监控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为深化医改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