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不湿、奶嘴是多少年轻夫妇带孩子出行必备的行李。在国内有老人家带孩子的家庭对尿不湿的依赖可能并不明显,他们的孩子在3岁左右的时候就几乎不用尿不湿,甚至一些孩子在夜间父母为其穿上尿不湿,晚上也没有尿尿的情况。相反,贝克汉姆带着4岁的"小公主"出门的时候不光含着奶嘴还会穿着尿不湿。这样的差距明显是由于父母为孩子把尿习惯有关,也许在年轻人的观念里孩子对于3岁还使用尿不湿没什么问题,既方便又卫生。可偏偏是"偷懒"的父母造成孩子患上遗尿症。
什么是遗尿症?
遗尿症就是俗称的"尿床",由于婴儿早期没有形成自主控制排尿的意识,或者父母在婴儿肛门括约肌发育成熟时及时训练孩子自主排尿的习惯,也就是把尿烦人习惯,导致孩子在4、5岁或以上的年龄阶段里依然无法控制排尿,夜间尿床的现象。
遗尿症的诊断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一是年龄大于5岁;
二是睡眠中不自主排尿;
三是每周尿床次数大于2次并持续3个月以上,要排除疲劳或临睡前饮水过多而偶发的情况;
四是对于大龄儿童诊断标准可适当放宽夜遗尿的次数。
什么时候开始把尿?
国际上普遍认为2岁后开始把尿比较合适,此时的孩子生理心理都达到了可"接受"的状态。事实上,婴儿在半岁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把尿了,当然也要必须根据孩子的发育情况来进行的。如果是早产儿应当延迟把尿时间,因为早产儿的年龄计算从他的出生时间开始算起,尽管孩子年龄达到半岁,但是肌肉还没发育成成熟状态时还是不适合把尿的。那怎么判断孩子是否到了合适把尿的时期?如果婴儿的脖子能够支起来,身体可以撑得住,不是软软的就可以给他把尿了。如果延迟了把尿训练的年龄并不利于孩子排尿控制的发育,甚至两岁以后才开始把尿,显著提高了遗尿症的发病率。
怎么把尿?
老年人都比较熟悉这个行为训练。而父母带领孩子如厕/把尿更有利于孩子的排尿控制的形成,一方面是孩子更信任父母,另一方面是会更贴心的与孩子在尿尿的过程中互动。当孩子有尿意时,通过把尿这个姿势刺激,孩子就很容易排泄了,这样慢慢就会形成排便反射弧。宝爸宝妈应仔细观察,根据婴儿大小便表情暗号或婴儿生活规律,亲子互动,回应孩子的需求,发出"嘘嘘"信号,训练婴儿建立条件反射,以一定的姿势愉快排尿。
把尿这个训练模式做好了,孩子晚上尿床的现象也会减少,这样不仅父母省心,孩子患遗尿症的几率也降低。相反,没有把尿习惯的父母对于孩子在夜间无意识尿床的行为会感到愤怒,把孩子的尿床行为视为调皮而进行打骂。事实上,这并不是孩子的错,这会对孩子早期的心智造成一定的压力影响。并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