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国乙肝治疗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从医62年救治数十万患者;他75岁高龄开博客,给千万患者解疑释惑,位居新浪博客健康总流量榜第十七名。这位被网友和患者亲切地称为“骆老”的老先生,就是我国著名的传染病学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骆抗先。
为病人省时省钱的“骆爷爷”
每天天不亮,骆抗先就早早起床,开始读文献、写博客。在书房伏案工作到清晨,便打着手电筒出门上班。“您这么早就来了?”有患者7点就来到诊室等候。没想到他却“道歉”说:“医生是为患者服务的,应该比你们来得更早才对啊!”慕名找骆抗先看病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为了不让患者白跑一趟,骆抗先不仅“早到”还“晚走”,每次等看完全部挂号病人,常常已经是下午一两点钟了。
有一次临近下班时,骆抗先无意间看到一对夫妇在诊室门口徘徊。原来他们来晚了,没挂上号,又估计骆抗先要下班了,就没敢进来。骆老看到后,就把他们叫进来,当即开始诊治。他说:“你们要是今天看不上,又得花冤枉钱,说不定还延误病情。”一席话说得夫妇俩热泪盈眶。护士长告诉记者,每天上班早到1小时、晚走1小时,这是骆抗先几十年工作形成的习惯。如果按照每周三次门诊计算,62年里他比别人多工作近2万个小时,多诊治病人10多万人次。
为了给病人省钱,骆抗先是出了名的“精抠细算”。对家境贫寒的患者,他会告知复诊时不要挂专家号,普通号就行。2015年8月,住院部来了一位产后急性黄疸病人,骆抗先发现病人因为欠费用不上药,当场就拿出了身上所有的钱;其他医生也被他的爱心感动,纷纷解囊相助。
多年来,骆抗先每看完一个病人,都会起身将病人送出诊室,然后在诊室门口招呼下一位病人。“我这样做,一来可以活动一下身子,二来体现对患者的尊重,平复一下大家等待时焦急的情绪。”骆抗先说。
骆老的仁心大爱赢得了患者们的尊重。他的候诊区总是秩序最好的。看到骆教授不能按时下班,总会有一些患者悄悄地为他送上一瓶矿泉水、一个苹果、一份盒饭……
造福千万患者的“网红专家”
作为我国乙肝治疗领域的“领军”人物,骆抗先撰写的125万字专著《乙型肝炎基础与临床》是专科医生们的“红宝书”和“乙肝字典”,但普通病人却看不太懂。一位患者向他建议:“您一天门诊只能看几十个号,如果能够利用网络开博客,就能帮助到更多病人。”
骆抗先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没学过拼音、不会打字,就向学生求助,从零开始学习电脑操作。在75岁高龄时,骆老开通了“骆抗先的乙肝频道”博客。年纪大了,骆抗先白内障越发严重,却坚持每天“钉”在电脑前,一干就是几小时。
大多数肝炎病属于慢性疾病,病程往往持续几年、十几年,甚至一辈子。在骆抗先看来,比看门诊更重要的是教会病人如何早期发现、预防、饮食、保养、服药,避免使用肝毒性的药物等。为了不误导患者,骆抗先每写好一篇博文,都要先“放一放”,确定观点无误、文字准确易懂才正式发布,就这样每周更新文章,坚持了10年。
想到一些患者无法接触网络,骆老还曾3次将博客文章集结成书出版,并自费以科室的名义买下1000本书,寄往全国的偏远地区,希望让无法上网、没钱看病的农村患者也能了解相关知识。
骆抗先常说:“我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党员,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我要把剩下的生命都留给病人。”
勇摘“乙肝大国”帽子的科研带头人
中国约有10%的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广东省比例更高达15%至20%。20世纪70年代初,骆抗先率先响应国家的号召,誓要摘掉“乙肝大国”的帽子,投入病毒性肝炎研究,一手创办了医院的肝炎基础实验室。
何海棠1988年刚到骆抗先的肝炎基础实验室工作时,眼前的景象让她感到不可思议:“条件太简陋了,就几个瓶瓶罐罐,连试验台都看不到,骆老就在卫生间的台面上标记同位素。”历经20多年的努力,现在实验室已经是广东省和全军重点实验室,骆抗先带领团队,填补了许多研究上的空白。
1996年底,某军事学校700多名学生转氨酶不明原因地增高,疫情面达61%。总后勤部卫生防疫部门马上责成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前身)派专家去现场调研和协助防治工作。
身为全军传染病专业组组长的骆抗先到达疫区后便一头扎进调研中。新年的钟声敲响时,他还在一点一点地收集病人大便和血清标本。回到广州,骆抗先与专题攻关小组通过一年多严谨的动物实验和分子病毒学实验,经历无数次失败,终于鉴定出一种新的病毒基因组成段。这是继甲型和戊型肝炎后发现的世界上第三种经胃肠传播的肝炎病毒,这一重大发现,为人类探知新病毒所致的肝炎写下重重一笔。
除此以外,骆抗先还是国内最早将分子生物技术引入乙肝研究的专家,发现了中国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阴性感染者的病毒变异,并在国内率先进行了病毒性肝炎细胞凋亡的发病学意义研究。他提出的“无症状慢性活动性肝炎”新论点,更为乙肝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