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点开始上班,中间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中午接近1点才下班,在医院食堂里匆忙吃顿午饭,小歇片刻继续接诊;经常加班,很难照顾家人……这几乎是每个儿科医生真实的生活写照。与此同时,看儿科排队数小时已是常态,随着二胎政策放开,这种情况会进一步加剧。
患者数量猛增,医生数量有限,这种医患比例的失衡决定了病人等待是难以改变的事实。来自市卫生计生局的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15年,市区四大医院(市中心医院、市五邑中医院、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的儿科医生仅从85人增加到93人,两年时间增加了8名,增幅仅为9%。
近年来,我市不少医院的儿科医生纷纷流失。一名业内人士透露,市内某医院的儿科医生在近两年的时间已陆续有七八人辞职。无论是专科医院,还是综合性医院的儿科医生都面临招人难的问题。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逃离儿科,远离儿科,成为了近年来很多儿科医生和临床医学生的无奈选择?“儿科医生荒”的难题,该如何破解?连日来,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现状:儿科医生每年均有流失
虽然是儿科的“淡季”,从早上8时上班到中午11时40分,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副主任邓筹芬已经看了48个病人。由于口碑好,不少家长从各镇街赶来在诊室外等候她。
“这段时间还好些,上个月就诊高峰期,是儿科医生最艰难的时候。”该院副院长彭彧表示,6月份天气多变,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流感等流行性疾病高发,儿科门诊几乎天天爆满,医院的日均门诊量达1200人次,最高峰达到1392次,几乎是平时门诊量的2倍。急诊候诊时间长往往要等3个小时,但这确实是没办法的事。为了确保患者能及时就医,所有儿科、急诊科医生及护士全部取消休假,回院加班加点。儿保科医生除日常诊疗工作外,全部参与儿科、急诊科排班开诊工作,以缓解儿科医生人手紧缺问题。
除了专科医院外,在流行性疾病高发季,市中心医院、市五邑中医院、市人民医院等综合医院也迎来潮水般的小患者,儿科医生承受着巨大的接诊压力。
既然病患多、医生少,那为什么医院不增派儿科医生?家长关心的这个问题,也是各大医院头痛的问题,不是不想增派,而是无人可派。
“儿科医生每年均有流失。作为江门市儿童医院,为了储备人才,这两年,医院每年招聘儿科医生都会预多一些名额。”彭彧说,目前,儿科医生的主要来源,一是各级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二是攻读儿科学专业的研究生。不过,就算招聘了,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因为毕业生必须经过3年的规范化轮科培训,才能上岗,而在这一个过程中,往往会有人因个人或家庭原因,中途选择放弃。
在综合医院,招聘儿科医生的困难、流失率高的现状同样存在。“对儿科医生,我们一直都有需求。”市中心医院人力资源科副科长陈少玲表示,不过,招聘计划很难完成,主要是生源有限,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只具备最初级的儿科知识,而攻读儿科学专业的研究生仅占很小比例。再加上各大医院的需求量又大,经过一、二线城市的分流,到江门这个城市,可选择性已不多。
在另一家综合医院,同样受儿科医生流失严重的问题困扰,“近几年,不断有儿科医生辞职,而且不少是骨干医生。”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探因:儿科为何成“逃离区”?
王京芬,在市妇幼保健院做了9年儿科医生。她告诉记者,当年和她同班的同学,如今已有4/5的人转行不做儿科医生了。儿科为什么会让很多从医的人避之唯恐不及?累是经常被人提起的一个字。这个累既来自身体,也来自心理。
原因1:工作强度大,一天最多看179名患儿
“我的最高纪录是一天看了179名患儿,那天连续工作了10小时。”有着19年从业经历的邓筹芬告诉记者,只要是坐门诊,她基本都是不喝水的,为的就是减少上厕所的时间。患者来了,就得看,要满足接诊需求,只能牺牲医生个人休息时间延长接诊,所以,坐门诊的医生基本没办法正常下班。
“说句老实话,好好地吃顿饭、睡个安稳觉都是奢望。”王京芬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工作,一周工作50多个小时,经常要值夜班,“因为面对的是重症患儿,一有紧急情况,肯定要先处理,自己的事情就得往后推,所以,吃饭、睡觉都没法按时。”
来自市卫生计生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市中心医院儿科门诊量为358561人次,占该院总门诊量15.96%;市五邑中医院儿科门诊量166670人次,占该院总门诊量12%;市人民医院儿科门诊量110979人次,占该院总门诊量12.96%,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量231635人次,占该院总门诊量32.27%。由此可见,各院儿科业务量之大。
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得不少儿科医生自己也成了“病人”。“很多儿科医生都有椎间盘突出、肩周炎、胃溃疡、胃痛、内分泌失调等疾病。”王京芬说,因为精神压力大,失眠也是常有的事。
一方面,儿科医生日常接诊任务已经不堪重负,而另一方面,科研课题、学术论文等硬件要求,也要花掉他们大量时间、精力。“住院医生要成为一名儿科主任医师,至少需要15年时间。”邓筹芬说,不少儿科医生因为没有精力顾及这些,而无法晋升。
原因2:诊疗难度大,孩子无法准确说出病情
儿科与其他科室最大的不同在于,孩子因为年纪小,无法准确表达哪里不舒服,只会哭和闹,因此,诊疗难度要大很多,再加上孩子病情变化快、责任大,医生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大家的期望值都很高。孩子一生病,常常来4个家长,大人的说话声,再加上孩子的哭闹声,使得我们的工作环境很嘈杂。”邓筹芬说,而在这样的环境里,你首先要学会哄孩子,必须保持耐心、细心,通过认真的检查,了解病史,根据丰富的经验,才能得出一个合理的诊断。此外,开药也很讲究,药量必须严格按照小孩的体重等各方面的状况来开,否则会出问题。
“看一个病人的时间,大概是6分钟,一天至少面对100个这样的病人,再淡定的医生,时间久了,心理和生理都会难以招架。”一位离职的儿科医生说,因为工作强度之大,和承受的心理压力,最终,她选择了逃离。
原因3:医疗纠纷多,言语攻击是常有的事
医患关系紧张,也使得不少人选择了逃离。“儿科发生医疗纠纷的几率比其他科室高出许多。”邓筹芬说,“现在,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大家对就诊的期望值都很高,都希望一来就能看上医生,而很多时候,因为医生少,就得等数个小时,而看病的时间可能只有几分钟,那家长就可能去投诉。”
此外,有些家长在遇到孩子病情变化时,首先不是配合医生治疗,而是质疑医生有没有进行好的治疗。“有时,家长不是跟疾病做斗争,而是和医生做斗争,言语攻击是常有的事。”王京芬苦笑道,每次遇到胡搅蛮缠的家长,生气摔病历,拍桌子,大吼大叫的,我们都是忍忍忍,避免事态恶化,“其实,医生和家长的想法是一样的,我们也希望帮孩子尽快解除病痛,但很多时候,孩子的病情变化是无法预料的。”
“之前,就有护士,因为给孩子扎的第一针没扎进去,家长一巴掌就打过来。”邓筹芬说,作为医护人员,他们也希望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去帮助患者。医生也是人,也希望得到应有的尊重。
家长对儿科医生造成的压力,以及儿科愈演愈烈的医疗暴力,使得儿科医生纷纷逃离。“人手缺乏后,加剧了患者就诊的难度,而就诊轮候时间过长,就医时间变短等就医环境长期不能改善,则让患者对儿科医生心生怨言,反过来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矛盾,让更多医学生对儿科望而却步,整个就陷入了死循环。”王京芬一语中的。
原因4:收入偏低,与承受的工作量、风险、压力不成正比
如果高强度的门诊工作量、精准诊断的压力以及高发的儿科医疗暴力事件,是儿科医生们必须忍受的压力的话,那么相比其他科室,偏低的收入,劳动价值得不到更好体现,这也是导致很多儿科医生决定逃离的原因之一。
“在医学界,流传这样一句调侃的话,‘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邓筹芬说,因为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在医疗过程中必须谨慎利用药物和设备,因此儿科用药量少、辅助检查少成为一个事实,这也就意味着儿科收费少。在长期“以药养医”的大环境下,儿科医生的收入自然差其他科室一大截。
市卫生计生局也表示:“在现行医院成本核算的运行方式下,与繁重的工作相比,儿科医生的薪酬较其他成人医学专业偏低。”
在很多大型综合医院,儿科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几乎可以忽略,很多医院保留儿科的原因要么是因为医疗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或者是出于公益的目的。在医院,儿科永远是一个需要其他部门补贴的科室。
“在我们医院,儿科的经济效益是考核指标的一部分,但我们还会综合考虑工作量、工作强度和质量来进行全面考核。我们在政策层面给予了儿科相对倾斜。”彭彧坦言,不能单纯按照经济效益来考核儿科医生。
原因5:上游的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感觉不到前途的医生纷纷离开儿科的岗位。而人才流失的另一面,是无以为继。一位不愿具名的医生认为,儿科医生之所以成为了稀缺,还有一个原因在于上游的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据介绍,为了拓宽专业面,教育部1998年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中,将儿科专业作为调整专业,于1999年起停止招生。取消了儿科学专业,事实上切断了儿科医师的稳定来源。
破解之道:还儿科医生以职业尊严
考虑到社会上对儿科医生的迫切需求,拥有较强儿科专业背景支撑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于2012年开设了全日制的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方向),希望比较早地引入职业规划,助力这些有志于从事儿科医生职业的同学坚定梦想。
市卫生计生局亦建议,教育部门应加快扶持条件成熟的医学院校增设儿科专业,增加设置儿科系或儿科专业的医学院校数量,以保障儿科医生的数量和质量。
不过,也有受访者认为,如果儿科医生流失的根本原因不解决,即使在上游有更多的人选择了儿科专业,也不能保证他们能坚守这一职业。
“人付出了,就想有回报,若得不到相应的理想回报,现实点的人肯定就会逃离了。”王京芬认为,要改变现状,在医学人才培养、医院考核评价、从业人员晋升机制等各方面,都要对儿科医生有所倾斜。对此,邓筹芬也表示认同,“一个专业的重要性,绝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效益。”
“要留住人,就要从制度上去改,提高医生技术劳动的价值,还儿科医生以职业尊严,等价的付出得到等价的回报,让他们的劳动成果得到尊重。”彭彧说道。
市卫生计生局认为,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下,儿科是难以“自负盈亏”的,应加大财政投入专项建设资金,加大儿童医院的扶持力度。建议医疗机构在收入分配上要向儿科倾斜,保障儿科医生的合理待遇,充分调动儿科医生工作的积极性。同时,教育部门应加快扶持条件成熟的医学院校增设儿科专业,增加设置儿科系或儿科专业的医学院校数量,以保障儿科医生的数量和质量。
有医院管理专家指出,儿科医生上游的人才培养机制、中游的医患关系、下游的激励机制都存在问题。想改变这一现状,有的需要国家层面来协调,有的医院管理方式方法需要优化,而最能收到成效的是:家长要多理解儿科医生的艰辛。
“每一个生命都非常宝贵,但疾病具有不可预见性,无论医疗如何发展,疾病也不可能百分之百治愈,医学是基于循证医学的经验科学,所以,真心希望社会对儿科医生能多些理解。”彭彧说。
针对儿童看病难的矛盾,市卫生计生局亦表示,在《江门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5-2020年)》(呈审中),已明确要求综合医院必设儿科,县级及以上综合医院需设有独立的儿科;县(市、区)级妇幼保健院要按照二级妇幼保健院规划建设,地市级妇幼保健机构和服务人口超过100万的县级妇幼保健院按照三级妇幼保健院规划建设,以进一步推动儿科医院建设。
坚守者心声:
“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孩子的笑脸更美好?”
尽管远离儿科,成了一部分儿科医生和临床医学学生的无奈选择;尽管,近几年来儿科医生的工作强度越来越大,基本上每个儿科医生都在超负荷工作,但依旧有不少儿科医生选择留下。
究竟是什么动力让他们坚持下来?邓筹芬说了这样一件事:前段时间,他们接诊了一个很危重的,患有化脓性脑膜炎的孩子,高热达40℃,全身抽搐。后来,经过他们齐心协力不断调整治疗方案,治疗一个多月,孩子终于好了,没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看到孩子活蹦乱跳的样子,真的很开心。
“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孩子的笑脸更美好?”邓筹芬直言,儿科医生的流失率高是现实,但是留下来的医生都是很有奉献精神,很不舍得孩子。
“学医,很辛苦,但时间久了,对这份职业也会有着越来越深厚的感情,所掌握的知识也是一笔宝贵财富,一直以来,我所笃信的理念就是‘生命至上’,当你有能力去救这些孩子的时候,为什么不去做呢?”王京芬说,希望越来越多人能理解儿科,这本该是个阳光的职业。
“作为一名医院管理者和医务工作者,我深知儿科医生的坚守意味着什么。无论是儿科医生还是其他医务工作者,选择了救死扶伤,就是选择了一种终身的信仰。医生和护士这两种职业,没有信仰是做不下去的——儿科医生更是如此。”彭彧在结束采访时说。
查看更多新闻资讯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