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马上就是填报志愿选专业了。
最近,我的朋友圈里疯传各种医学院校招生断档的信息,历数从2010年到2013年间医学院招生断档的情况,其中甚至不乏名校。
很多同行、同学也都一片感叹,开始担忧以后没有人做医生了。回想了一下,这种情况好像不是第一次出现。最近几年,每到高考结束都会有人说「以后都没人学医了」。
医生们的理由很简单:
医疗环境太差、医生太忙太累、这份职业不好做、还频发的伤医杀医事件……所以考生在报考专业的时候也就不再考虑学医了。
这种原因似乎顺理成章,但仔细想想好像不是那么回事。
每年高考上千万考生,再加上大多不是医生的家长,他们的想法真的和医生的想法一样吗?我们还是让数据来说话吧。
医生和医学生数量稳步增长
截止2012年,中国有21.39万名执业医师。除去2001~2002年有一次医生人数减少(个人认为,可能是1999年开始施行《执业医师法》,进行了第一次执业医师考试,2001年第一次发证),医生人数总体在逐年上升。
教育部公开的数据显示,医学生的数量是逐年递增的。招生人数从2000年的149928,增加到2013年的563678。
医学生变多是因为扩招?有人会说,医学生数量的增加,是伴随着高校扩招发生的。
尽管高校在扩招,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1050万人之后,近几年却开始急剧下降,直到近两年才止跌趋稳。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15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42万人,较2014年增加3万人。
根据北京教育考试院发布的数据,2015年北京共有6.8万人报名参加高考,比2014年减少近2000人,比2006年的12.6万人减少近一半。因为报名人数减少,北京的高考招生计划也在调整,从2008年的7.67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5.22万人。
即便如此,北京已多年未完成高考招生计划,上海及河南、山东等多个省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2015年中国教育在线高招调查报告》
在高考招生人数下降的情况下,医学招生和毕业人数仍然坚挺增加,这至少说明,医学专业属于比较热门的专业,「断档」问题更多地发生在其他专业。
医学院的门槛降低了吗?一般说来,专业越热门,分数线相应就比较高。
医学专业向来是分数线最高的几个专业之一,随着「高校断档」,会不会降低分数线以获得足够生源呢?
虽然各省高考分数线情况不同,但一个专业在某一个省内招考的情况,和在其他省份的趋势应该是相似的。
河南省和山东省是未完成高考招生计划人数最多的两个省份。
河南已连续3年未完成高招计划,2012年有超过14万招生计划数未完成,2013年有7万未完成,2014年也有近7万未完成。山东也已经连续多年未能完成招生计划。
《2015年中国教育在线高招调查报告》
那么,就以这两个省份作为样本,看看医学院的招生分数线变化情况。
不过,只看专业分数线的绝对值还不是很能反映问题,因为这还受当年考题难易程度影响。
我取了一个分数差,以临床医学专业分数线减去一本分数线。这个差值越小,说明当年考生越容易考上临床医学专业,差值越大,说明越难。
我统计了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这六所985院校的医学院医学专业分数线差,目的是考察一下,在全社会普遍扩招的情况下,考取国内排名比较靠前的医学院校困难程度是不是有所变化。
山东省情况也相似,分差呈增高趋势。
尤其是2013年的数据,几乎所有的大学,分差都超过了100分,达到历年来最高。
有些学校某些年份分差有所波动,我认为更大可能是当年这所大学在考生心目中声誉变化引起的。但是像清华大学,在考生心目中地位一直很高,因此分差波动不大,且持续高位。
以上这些数据都反映出,近年来高考,医学专业并非被冷落了,相反,可能报考难度还在升高。
大家如此热衷的专业,高考怎么可能断档?至少近几年,还是可以招到出类拔萃的考生学医。
重新选择,你还当医生吗?这个结论可能让很多医生比较难相信。以目前的医疗环境,竟然还有人愿意做医生?
事实上,医生一直以来是一个受考生欢迎的职业,坚持认为医学院校招生断档,更像是医生们对自己职业不满意的一种表达。
任何职业做久了都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医生这个职业更甚。不仅仅是在医疗环境恶劣的国内,即使是在美国,高收入的医生们对自己的职业也不甚满意。
据2013年Medscape的一项调查,只有50%的医生认为自己得到了公平的报酬,而初级保健医生则只有48%满意自己的报酬。在2011年的调查中,有69%的医生表示自己愿意再次选择医学;而在2013年,这个比例下降到58%。
医生在医疗决策时,都知道要靠数据说话,不能想当然地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