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47例尿毒症10年存活率82%

  30多年前,“尿毒症”是一个可以和“死亡”划上等号的名词。1990年6月30日,被尿毒症“判了“死刑”的老王在浙大一院接受了肾移植手术。25年过去了,他的生活和患病前几乎没什么两样,“就是每天要吃一颗抗排异的药,运动、吃饭也不需要有什么顾虑。”对老王以及另两位在1990年接受肾移植的病友来说,这25年来的每一天,都是一个“赚到”的日子。

  上周五下午,刚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浙大一院陈江华团队从北京人民大会堂赶回杭州,陈江华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团队的工作成果,“以后我们不仅要做治病的‘下医’,更要做‘中医’、做能有效预防的‘上医’。”在陈江华看来,患病率高达10.8%的慢性肾脏病,怎么防治才是关键。
 
  本周四,陈江华团队也将坐诊钱报微信“浙江名医馆”的空中诊室,为大家解答与肾病有关的各种问题。
 
  一项名称很长的技术

  让肾病患者多活了很多年
 
 
  陈江华教授的获奖项目为“终末期肾病肾脏替代治疗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这个技术对肾脏病人意味着什么?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副书记、肾脏病中心主任陈江华告诉钱江晚报记者,终末期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患者主要依赖肾移植、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三种肾脏替代治疗手段,“由于这三种方法均存在技术局限和瓶颈,通过单一替代治疗的患者,长期生存率均不理想。要进一步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亟需技术突破和体系创新。”
 
  “我们团队历经31年系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治疗技术突破,建立了一体化治疗体系,极大地延长了患者的生命,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陈江华教授介绍说。
 
  简单地说,肾病病人被送到医院后,往往被用于一套固定的治疗方案,可是每个人的病情都有差异,技术的适合性也各不相同,如果仅用单一的技术手段来治疗,不能保证每个病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在综合患者病情、家庭状况、卫生医疗可行性等因素后,通过技术创新,陈江华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建立了以肾移植为核心,以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为辅助的肾脏替代一体化治疗体系,实现了从单一技术为治疗手段的医疗模式,转变为以病人利益和疗效最大化为目的的个体化医疗模式,显著提高了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陈江华团队迄今共完成终末期肾病肾脏替代治疗10447例,患者10年生存率达到82.2%,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光看这些数字可能感觉还不深,可是和美国的数字做一下对比,就厉害了,在美国,终末期肾脏病接受透析的患者5年生存率还不到50%。
 
  在国际上率先实现

  一滴尿液诊断鉴别急性排斥
 
  治疗肾病,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并不是长久之计,肾移植才是最理想的治疗方法。
 
  可是肾移植的难度很大,移植后排异、特异性感染等都是棘手的问题。怎么尽早甄别出排异易感人群和移植后急性排异?陈江华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仅用一滴尿液来诊断和鉴别诊断急性排斥,准确率分别达到94.1%和96.9%。
 
  这样一来,陈江华团队就利用预警平台甄别出低危和高危人群,并针对性地制订了个体化免疫干预方案。
 
  针对高危人群,团队建立了去敏治疗和强化干预方案,使高危受者的急性排斥发生率从53.7%下降到14.6%。
 
  针对低危人群,团队建立了优化免疫抑制方案,使肾移植受者平均减少了30.1%的免疫抑制剂用量,显著降低了毒副作用和治疗费用,使这些患者的急性排斥发生率保持在5%以下。
 
  除此之外,陈江华和他的团队还找到了一个导致肾移植病人一年内死亡的原因,这个原因叫做卡氏肺孢子虫感染,找到了原因,预防方案的建立则水到渠成了。
 
  而在肾移植方面,还有一个难题是乙肝患者肾移植术后易发生重症肝炎,病死率高,甚至一度成为肾移植禁忌症。
 
  陈江华和团队的做法是建立乙肝病毒复制和变异监测技术,在国际上率先制定了术前抢先抗病毒结合低肝毒性优化免疫抑制技术,使乙肝携带者安全地接受肾移植治疗。团队随后将该技术应用于接受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供肾的受体,安全地扩大了供肾来源。
 
  改良透析技术

  实现长期透析“零感染”
 
 
  经过长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陈江华团队在国内最早开展了自体大隐静脉移植血管内瘘术、异体动脉移植血管内瘘术和带袖套(CUFF)的长期导管髂外静脉的植入术,解决了保障血透患者血管通路这一技术难题。
 
  团队还在亚太地区第一个解决了无菌无热源透析用水问题,显著改善了血透患者的微炎症状态及相关并发症。针对血透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团队建立了预防异位钙化、继发性甲旁亢防治和β阻滞剂药物干预综合防治技术,使长期血透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年病死率下降至0.55%~1.04%。
 
  为防止血液透析交叉感染,团队研发了一次性血透上下机护理包、穿刺针和改良的密闭式血透管路,迄今连续42.3万余人次血透无一发生乙肝、丙肝交叉感染。
 
  针对不同患者的腹膜特性、临床状况和残余肾功能水平,陈江华团队制定了递增式腹膜透析治疗技术,使残余肾功能年下降速率降至1.0±1.1ml/min,同时使治疗费用大幅降低。针对农村偏远地区终末期肾病患者就医困难的局面,团队创建了腹膜透析分级网络管理技术,建立了腹膜透析远程会诊和网络数据库,使一流的医疗技术直接覆盖到县区和乡镇,极大地惠及了终末期肾病患者。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新闻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