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潜规则”折射焦虑心态

  整段门诊的前15%到40%时间,医生态度最好;最好不要在7月份进医院手术,因为死亡率和并发症在这个月都高;手术不要排周五,不然周六没有足够的医生……这样的“看病潜规则”在朋友圈里非常火。(11月18日《扬子晚报》)
 
  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病了,就要上医院。不过,就医可不像购物,作为患者,你既没有多少知情权也没有多少选择权。你不知道你将遇到怎样的医生;你不知道你将接受怎样的治疗;你也不知道你最终将要付出多少医药费……两眼一抹黑的就医过程,让患者本能地心怀忐忑。
 
 
  更让患者不安的,是当前医疗事故的多发。有的医生,将消炎药开成了化疗药;有的医生,将保胎药开成了流产药;有的护士,将甲病人的药给乙病人服下;有的护士,将过期药注入患者的体内……这些医疗事故的客观存在,让患者本能地产生担心。
 
  无奈之下,患者只能想方设法加以自保。比如,“看病时衣着整洁,不花哨、不土鳖”;不花哨,不让医生产生反感;不土鳖,不让医生瞧不起。“带点小礼物给医生和护士,哪怕是一块德芙、一瓶可乐、一枝鲜花都会让人心情愉悦”;带点礼物给人家,不过是为了拉近自己和人家的关系,以求人家对自己尽心照顾。“看病最佳时间是周一至周三,权威医生在这个时间坐诊的最多”;如此选择就诊时段,不过是为了遇到一位好医生……总体来看,所谓的“看病潜规则”,只是“以患者之心度医者之腹”后得出的结论。然而记者通过调查证明,这样的“看病潜规则”根本不靠谱。
 
  不过,“看病潜规则”能够风行,实际上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患者对医生的不了解、不信任。试想一下,如果患者明确得知给自己看病的是钟南山,他们还会有杂七杂八的想法吗?当然不会;相反,他们会彻底放下心来,全力配合医生。
 
 
  在看病难的当下,在就医过程时常不愉快的当下,患者自然会产生焦虑心态;而为了化解这种焦虑心态,“看病潜规则”也就应运而生。
 
  当然了,只需记者的一场调查,就可以判断出“看病潜规则”的对错;而要化解整个社会的焦虑心态,则需要加大对医疗领域的投入。而后者,显然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新闻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