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压波动让斑块更易破裂
粥样斑块,是由人体血液中升高的脂质和凝集的血小板,沉积于受损的血管内皮下,逐渐形成的。有些斑块的包膜很薄,像薄皮大馅的水饺,一旦破裂,血栓顷刻间就会完全堵塞血管。堵住了冠状动脉,就会发生"心梗";堵住了脑血管,就会发生"脑梗"。严重者猝死。而血压波动,会在血管壁上形成异常的环形张力和纵向的切应力,改变了施加于斑块上的切应力,使得斑块内外受力不均,或者让斑块表层的纤维帽更容易脱落,导致斑块破裂。
血流动力学监测发现,高血压对靶器官造成损伤的相关系数为0.3,而血压波动造成损伤的相关系数,高达0.6!脑血管呈拱门状解剖分布,承受压力较高,血压波动对脑血管的影响更为明显。年轻人也须防脑梗,因为有的人的血管,在儿童时就开始长粥样斑块了。
二、压力、熬夜会让血压升高
"持续压力",是年轻人的危险因素。原因是,压力、熬夜等,让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兴奋、紧张、劳累、恐惧、愤怒、焦虑等,都是应激因子。在应激因子的作用下,机体应激系统强烈兴奋,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压力激素",及炎症因子的分泌量大大增加。
在交感神经和各种激素及炎症因子的共同作用下,一方面,心脏收缩加强、加快,心输出量增多;一方面,身体大部分区域的小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于是血压就升高了!
三、持续压力导致"血压波动"
但是,在人体大血管壁上分布有"压力调节感受器",当血压波动时,压力感受器会自动将压力变化的信息传送到大脑,大脑会令大脑皮质的神经冲动减少,交感-肾上腺系统的活动减弱,使血压有所下降。
另一方面,当血压升高时,还可通过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反射,使血压恢复。因此,虽然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遇到很多生活事件,但在其调整下,正常人血压波动的范围约20-30mmHg,有时会达到40mmHg。
四、中老年人须防"血压波动"
年龄增长,让中老年人成为"血压波动"的高危人群。原因是,影响血压变异的确切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在影响血压变异性的诸多因素中,"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是主要的决定因素,而其敏感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精神上的微小刺激,也会让人血压升高。
再则,血管弹性,也随着人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不能很好地适应心脏排血量的变化,而让血压发生波动。中老年人群中常见的这两种现象,如今已被证实与靶器官的损害相关,且不受平均血压水平的影响。
五、高血压须防"血压晨峰"
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清晨时段收缩压平均升高14毫米汞柱,甚至可上升80毫米汞柱,这种清晨血压急剧上升现象,被称为"血压晨峰",是短时血压变异性的主要表现形式。
研究证实,"血压晨峰"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高血压患者应在晨起6点-10点之间测量血压,无论哪个时间测,血压都应该在140/90mmHg以下。同时,养成晨起服降压药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