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支架并不能完全预防心梗!

心梗为何越治越多?

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对此深有感触:

刚开始当医生的时候,每天能将一些六七十岁的患者从心肌梗死中拯救过来,很有成就感,而现在发现心梗病人越来越多,而且二三十岁的年轻患者也越来越多。

现实数据确实如此——

每年约100万人心肌梗死!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显示,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已经达2.9亿人,每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大约100万人。早先心梗主要是以60岁以上老年人居多,近几年越来越多低于45岁的甚至于20、30多岁的年轻人也出现在心肌梗死的队伍里。

而面对来势汹汹的心梗,太多人不以为然。

“一位有钱的老板,一年做了三次CT,听说哪家医院CT先进就做一次,一见到我,就问要不要做支架,这样的问题让我不知道怎么回答。”胡大一教授无奈地说,这位老板生意做得很大,体重也从年轻时的100余斤上升到现在的200多斤。现在即便上2楼也得坐电梯。他的问题不是支架,而是生活方式的问题。

支架不能预防心肌梗死!

再好的医学、再贵的支架,也不能100%的预防心肌梗死。

支架是种金属异物,它放进血管必须必然扩破斑块,斑块破了恰是诱发血栓、产生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原因,金属异物存在血管内,存在长期血栓风险。因此放了支架,除用阿司匹林,还得加上另一个为支架预防血栓的每天20多元人民币的氯吡格雷。

支架虽一时救了命,但治标不治本。不戒烟,不认真服药,不运动,支架里还会出血栓,导致再梗死,甚至猝死。支架里也会再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其他血管也会出现新问题。

心血管疾病就是一个“堰塞湖”,“前缺防,后缺管,得了心梗救治晚。”一边是带病生存的人越来越多,用很高的成本,比如很贵的支架、起搏器、药物来维持一些患病群体,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提前进入到这个“湖”里。

心肌梗死本可以预防的!

大部分心肌梗死,尤其是35岁,40岁突发心肌梗死,本来可以预防,可以不发生的。

相对于放支架,吸烟、应酬大量喝酒/酗酒、过劳、不运动,改掉这些习惯,反而是预防心梗成本最低,获益最大的方法!

1.戒烟处方

每天吸烟20支以上,患心脏病的风险会增加2~3倍。吸烟,对身体的危害非常之大,重量级文献研究比比皆是。胡大一教授反复强调吸烟是心肌梗死年轻化和心脏猝死排位第一的危险因素,戒烟最早获益的也是心血管病风险的下降。

公共场所立法控烟一年,心肌梗死减少30%-40%。

2.戒酒处方

大量饮酒可致血压升高,难以控制,甘油三酯明显升高,血糖波动。长期大量饮酒可致酒精性心肌病、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大量喝酒可引发快而严重不规律的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即医学上的“节假日心脏综合征”,长期大量饮酒还导致酒精性脂肪肝和肝硬化。

饮少量酒可能对血管的有限保护作用,远不及日行万步路。

喝酒不舒服者不要喝酒。

喜爱喝酒要限量:男性每日白酒1两、葡萄酒2两、啤酒300ml左右;女性减半。

3.休息处方

过度劳累可引起血压、血糖波动,并且常用吸更多烟来消极提神形成恶性循环。特别对于社会精英及痴迷某些娱乐游戏的人群来说最为普遍——劳累了身心、毁掉了健康。

每天23点前上床入睡,偶尔不得不熬夜,也别超2点。

睡前别谈论不愉快的事。不生气、不过喜、不伤悲。

睡前3小时,别看惊险刺激的影视节目和书籍。

睡前可做些放松运动,如按摩、静坐、冥想等。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谢海波在40多岁参加单位体检时,血压156/100毫米汞柱,体重指数27.51,明显超标。经过2个月努力指标都回复正常。他除了注意多走路、控制饮食外,每天坚持23点前睡,早晨7点起床,中午午休。在他看来,如果你有高血压,最好的办法是:早点睡。

4.运动处方

现在年轻人每天大部分时间面对的是手机、电脑,天天久坐不动,在此基础上新陈代谢更是越来越糟,身体机能越来越差。而大多数中青年群体总以工作忙没时间运动为借口。而预防慢病,一周有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非常有必要。

每周至少运动5次,平均每次30分钟以上,运动后心率最好达到(170-年龄)次。

快走、太极拳、骑车、乒乓球、羽毛球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关键是要一直坚持。

因常年处于工作日程繁忙的状态,胡大一教授也曾肥胖、血脂异常和餐后血糖升高。17年来他坚持日行万步路,从未间断,体重减轻了21公斤,各项指标也回归正常。

忙不是借口,可以借口不能天天游泳、爬山,但没有借口不能善用碎片时间,如机场候机、开会早到、茶歇等快步走路。路在脚下,走向健康。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心脑血管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