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脑血管5种方法大比拼 科学才放心

针对脑细胞死亡的“不可逆转性”特点,唯有争分夺秒,在非常短暂的有效时间窗内重新恢复或疏通病变脑血管,实现缺血脑组织的血流再灌注(血流再通)是缺血性中风救治的关键。

下面介绍的5大治疗方法,是目前学术上已经得到肯定的科学方法。除此以外的所谓“方法”,基本上就是些不被专业学术认可、且对健康“弊大于利”的方法;甚至就是一些不靠谱的“坊间传言”,例如“耳朵、手指、脚底、甚至舌下扎针放血”之类的,希望大家能够尽量远离这些危险“方法”!

一、静脉溶栓治疗

1995年美国国立神经病和卒中研究所(NINDS)首次研究证实,静脉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可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中风预后,是早期血管再通治疗的里程碑。

当时rt-PA溶栓治疗的有效时间窗为3小时,2009年欧洲急性卒中多中心研究(ECAⅢ)成功将治疗时间窗延长至4.5小时。另外,我国九五攻关计划研究证实,尿激酶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后6小时内的溶栓有效。

rt-PA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最有效的药物,是目前唯一被证实可以减少缺血性中风生存患者残疾率的治疗方法,虽然也伴随着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的增加。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为30%~92%,症状性脑出血为1.7%~8.8%。

二、动脉溶栓治疗

动脉溶栓是通过导管直接将溶栓药物(rt-PA、尿激酶)输送至栓子内部或栓子附近,能有效地针对病变血管提高血管再通率。

PROACT研究显示:对发病6小时以内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动脉使用rt-PA溶栓治疗,虽然颅内出血风险由2%增加到10%,但溶栓疗效明显增强,血管再通率由18%提高到66%。且不增加整体死亡率。

三、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

动静脉联合溶栓,是指患者在4.5小时时间窗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并根据血管闭塞情况加用动脉溶栓的一种治疗措施。既能避免单纯动脉溶栓导致的院内时间延误,同时也能增加局部溶栓药物浓度,更大程度地恢复血流供应。

荟萃分析提示:动静脉联合溶栓的总体再通率高达69.6%,患者的远期预后优于单纯静脉溶栓(理想预后率为48.9%),并且不增加死亡率和出血率。

四、机械取栓再通治疗

机械取栓,是通过血管介入的手段,将取栓装置送至血管闭塞处,进行机械性碎栓与取栓,以达到恢复血管再通的目的。机械取栓装置相继经历了第一代的Merci取栓装置、Penumbra吸栓系统和第二代的Solitaire和Trevo支架型复流取栓装置。

部分脑动脉闭塞的患者,单纯静脉溶栓治疗血管再通率低,且存在较高的出血风险及一定的禁忌证,机械取栓可以作为这一部分患者实现血管再通优先考虑的治疗方案。

五、桥接治疗

桥接治疗是近几年血管再通治疗的热点,是指在“标准静脉溶栓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血管内取栓”,能进一步恢复血管再通并改善最终预后。国际上有4项大型桥接治疗临床试验(MR CL EAN、ESCAPE、EXTEND-IA、SWIFTPRIME)一致以充足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较单独静脉溶栓更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六、个人观点

1.目前虽然有了这些有效、靠谱的缺血性中风的救治手段,最重要的是需要能够“早期识别中风”,在短暂的时间窗内患者被送达有能力救治的医院,才有可能因此获益。

2.这些救治需要有专业的多学科联合团队,不仅仅需要神经内、外科医生(或神经介入医生),更需要有精确的检验、超声、影像学的技术支持。

3、当下这些“高精尖”的血管疏通的救治方法,将来会不断被更好的技术所超越。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心脑血管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