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降压药氨氯地平临床应用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氨氯地平是长效的钙离子拮抗剂,因其可靠的降压疗效,成为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高血压降压药物之一。但高血压患者朋友在应用中,对其在用法、不良反应和药物联用方面存在着疑惑,今天就给大家讲讲氨氯地平的临床应用。

由于氨氯地平水溶性差,需要和酸根结合做成盐,才能很好被人体吸收。目前临床应用的有苯磺酸氨氯地平、马来酸氨氯地平、甲磺酸氨氯地平、门冬氨酸氨氯地平。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是强酸弱碱盐,而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是弱酸弱碱盐,因此,苯磺酸氨氯地平较马来酸氨氯地平的稳定性好些。但起降压作用的都是氨氯地平,因此,二者在降压疗效上无较大差异。

苯磺酸氨氯地平适用于所有高血压患者,无绝对禁忌证(对苯磺酸氨氯地平有过敏反应或不能耐受治疗者除外)。以下人群应优先选择苯磺酸氨氯地平: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左心室肥厚、颈动脉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性心绞痛、脑卒中病史、外周血管病和代谢综合征。

轻度高血压患者,可单用氨氯地平,对于2级以上高血压或心血管高危患者,初始即可联合治疗。苯磺酸氨氯地平/β-受体阻滞剂联合治疗适宜人群:病程相对较短的中、青年交感活性亢进患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苯磺酸氨氯地平/ACEI或ARB联合治疗适宜人群:病程相对较长的老年患者,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患者,合并糖尿病或代谢综合征患者。

起始剂量5mg,1次/d;维持剂量5~10mg,1次/d。有的患者在用药最初几天,发现不能将24小时血压控制的理想状态,就将药物改成一天2次,这是错误的,因为氨氯地平半衰期长,达稳态需要10天左右。如果治疗2周后降压效果不理想,可递增剂量,而不是增加给药次数。不要随意停止治疗或频繁改变治疗方案,这是治疗是否有成效的关键。长期治疗中,患者依从性和治疗持续性对血压控制达标十分重要。

氨氯地平给药时间无硬性规定。一般以早晨起床后服用较为适宜,有利于控制整个24h和白昼时段的血压水平。对于非杓型高血压(夜间血压高)患者也可晚上临睡前服用,有利于增强对血压晨峰的控制。可以与其他药物一起服用,如他汀类或阿司匹林。由于氨氯地平能够使辛伐他汀代谢减慢,故服用氨氯地平的患者应将辛伐他汀剂量限制在20mg/日以下。

少数患者尤其年轻女性,在开始治疗的数天内可能出现头痛、面红、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通常在继续治疗后减轻或消失。下肢水肿一般在治疗4~8周后发生,多见于中年女性,可采用睡眠时抬高下肢、加用利尿剂等措施缓解。发生过敏性皮疹和牙龈增生者需停药。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心脑血管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