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静脉炎有大学问!

  胳膊或腿上青筋就是浅静脉

  浅静脉炎,最熟悉莫过于这样一个场景:输液后出现手背或者前臂疼痛,沿浅静脉发生红肿、灼热,然后出现条索状物或硬结,一般1-2周后,炎症慢慢消除,皮肤又恢复了原来的弹性,肿痛也消失了。我们往往因为司空见惯,所以不以为意,实际上小问题也有大学问,搞清楚,才可以有针对性的降低静脉炎的发生,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静脉炎才有警惕性。

  浅静脉炎分类

  药物性浅静脉炎

  顾名思义,此类主要由静脉注射引发,有药物因素,也和穿刺条件有关。

  一些特定药物,比如化疗、抗肿瘤药物、扩血管药物等等,对血管有刺激性,长时间用药后,容易引发。

  穿刺比较细的血管,输液速度过快,浓度过高都增加静脉炎的发生率。

  在寒冷环境下或药物温度较低条件下,因为血管容易痉挛,也会增加药物在血管内的残留时间,静脉炎的发生几率增高。

  防治药物性浅静脉炎注意:

  1.对于临床上容易出现浅静脉炎的药物,向患者做输液前教育,告知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沟通。

  2.调整药物的浓度及速度宜低,温度适宜,规范化用药,减少不必要的药物注射,同时患者也要明白自行调快输液速度是比较危险的事情,不仅仅增加了静脉炎的发生,还可能诱发心衰,如果出现过敏,更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

  3.穿刺点选择比较粗直的血管,避免反复穿刺一根血管,尽量选择上肢血管,因为下肢静脉内瓣膜较多,血流缓慢,药物残留时间长。输液后,盐水冲洗血管可以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静脉曲张型浅静脉炎

  发生曲张的下肢静脉,血流瘀滞,流动缓慢,皮肤防御功能降低,如果细菌入侵或者外力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可以形成血栓,并有可能反复发作,导致皮肤变黑,形成溃疡等后果。

  值得注意的是以前针对浅静脉新发血栓,往往习惯于保守治疗一段时间,进行抗菌治疗,血栓面积大的患者还要抗凝治疗。实际上此类血栓属于无菌性炎症,绝大部分是不需要抗生素的。新形成的浅静脉血栓一旦通过交通支或者大隐静脉的主干蔓延至深静脉,就可能因血栓脱落从而诱发肺栓塞。

  所以在早期血栓刚刚形成之后,就尽快进行手术治疗,可以及时解除血栓蔓延的风险,也避免了色素沉着,皮下脂质硬化等诸多的后遗症。

  游走性浅静脉炎

  游走两字,说明此类病变为不同部位反复出现的浅静脉炎。全身各处静脉均可发生,以下肢多见。与内脏癌肿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密切关系。尤其是胰腺癌多见,所以遇到反复静脉炎的患者,应引起警惕,仔细查找有无内脏肿瘤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疾病。

  胸腹壁浅静脉炎

  多是一些肥胖及缺乏锻炼的患者,在上肢用力牵拉后,出现患侧胸、腹壁疼痛,上肢上举或外展时加重。检查时可发现胸腹壁有一压疼的硬韧索条,皮肤绷紧后,可见索条处如沟状凹陷或嵴状隆起,对人体影响小。

  各类的浅静脉炎,疼痛大多可于二周左右自行缓解,索条可持续很长时间,通常情况下,只需局部热敷或理疗,也可口服阿斯匹林抗血小板及抗炎治疗,不需要治疗复杂化。

  而对于曲张静脉导致的急性血栓,需要更新治疗观念,减少抗生素滥用,尽快通过手术解除血栓蔓延风险。

相关推荐

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欧莱)
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欧莱)
适用于由炎症、退行性病变及创伤引致的局部肿胀: 1.脊柱疼痛性疾病(椎间盘损伤、颈僵直、腰痛及坐骨神经痛等症)。 2.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挫伤、扭伤、压伤、血肿)。 3.腱鞘炎。 4.血栓性浅静脉炎、静脉曲张,同时也可用于静脉注射或静脉点滴后静脉的护理。
脉络舒通丸(鲁南)
脉络舒通丸(鲁南)
清热解毒,化瘀通络,祛湿消肿。用于湿热瘀阻脉络所致的血栓性浅静脉炎,非急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所致的下肢肢体肿胀、疼痛、肤色暗红或伴有条索状物。
草木犀流浸液片(消脱止-M)
草木犀流浸液片(消脱止-M)
1.治疗因创伤、外科:F术等引起的软组织损伤肿胀。症状如:骨折、整形手术、静脉曲张、静脉炎等各种原凶所致软组织损伤肿胀。2.治疗各期内痔、炎性外痔、血栓性外痔等各种类型痔引起的出血、疼痛、肿胀等。
羟苯磺酸钙分散片(朗仕)
羟苯磺酸钙分散片(朗仕)
1.微血管病的治疗 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及肾小球硬化症(基一威二氏综合症)。 非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突发性或长期使用香豆素衍生物细胞抑制剂、口服避孕药或其它药物促发的微血管病变。 与慢性器质性疾病(诸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和肝硬变)相关的微循环障碍。 2.静脉曲张综合症的治疗 原发性静脉曲张:疼痛、腿痛、肌肉痛性痉挛、感觉异常,手足发绀,紫癜性皮炎。 静脉曲张状态:慢性静脉功能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心脑血管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