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搭桥术与支架介入之利弊

  目前治疗冠心病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及支架介入三种方式,三种方式各有长短。服药并不能改变血管狭窄的状况,但药物仍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础及重要手段。在心脏血管发生严重狭窄的情况下,就要考虑做冠脉搭桥术手术与支架介入治疗

  与支架介入治疗相比,冠脉搭桥术手术是场“大仗”,可以解决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但需要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手术时间长,住院时间长;而支架介入治疗只需局部麻醉,只要在大腿股动脉穿刺即可。但是,冠脉搭桥手术适应症广泛,对于心功能较差、左主干病变、多支血管病变、介入治疗失败、合并糖尿病、出现心肌梗死并发症的患者,冠脉搭桥手术是恢复冠脉血供的有效方法,疗效优于支架治疗。此外,冠脉搭桥手术的远期通畅率较高,缓解心绞痛发作、避免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改善远期生存质量等方面比支架介入的效果更加明显。

  心胸外科冠脉搭桥的特色

  心胸外科作为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冠心病外科治疗”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是上海市最早开展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单位之一,心胸外科冠心病专业也是该科的优势学科。1986年完成上海市第一例急诊冠脉搭桥术,1986年完成上海市首例激光血运重建术,1990年完成上海市首例乳内动脉旁路移植术。目前该科每年进行200台左右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其中不停跳搭桥手术占搭桥手术数目总数的90%以上,手术成功率近99%,其中70岁以上高龄患者的搭桥占搭桥手术总数的60%,手术患者年龄最高99岁,手术数目、手术难度、手术质量居于上海市及华东地区前列。

  前心胸外科在冠脉搭桥方面的优势有:

  (1)不停跳冠脉搭桥

  传统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必须在心脏完全停止跳动的情况下才能实施,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借助体外循环维持患者的呼吸与循环,待搭桥手术结束后,再让心脏恢复跳动,由于需要心脏停跳及体外循环,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明显增多。90年代后期起,非体外循环下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逐渐成为新的手术方式。不停跳减少了体外循环和缺血再灌注对心脏和身体各器官的打击,术后绝大部分病人不用输血,用药少,药物带来的负作用小,恢复快,术后第二天或第三天即可下床活动,总的并发症明显减少,安全性高,重症监护病房及总的住院天数缩短,手术的费用也较传统的手术方法降低,对患者机体的损伤比较小。目前不停跳冠脉搭桥已经占全部冠脉搭桥的90%,手术成功率98%。

  (2)危重重症患者冠脉搭桥手术

  心胸外科常规开展急诊CABG、冠脉搭桥术术后再狭窄的二次冠状动脉搭桥术、“急性心功能不全,带IABP病人的OPCAB”、“急性心梗病人的OPCAB”等手术,手术成功率近95%。同时心胸外科在合并心肌梗死并发症(如室间隔穿孔、室壁瘤、二尖瓣关闭不全等)的重症冠心病外科治疗方面,在国内居于前列。目前是多家医院冠脉搭桥手术的转诊医院。

  (3)小切口冠脉搭桥术

  左胸小切口不停跳冠脉搭桥术(MIDCAB)由于避免开胸手术创伤,手术切口美观,术后肺部并发症少等优点,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

  (4)内镜取大隐静脉

  常规切开取大隐静脉,手术创伤大,手术切口大,术后发生切口感染、下肢水肿可能性大。心胸外科可常规开展内镜辅助取大隐静脉,手术切口不足3cm,深受广大患者欢迎。

  (5)心胸外科积极开展冠脉搭桥相关科研项目

  在心肌缺血预处理、预防桥血管再狭窄、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微创冠心病治疗的实践等方面的研究居于国内前列,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教委等资助,科研经费近200万元。目前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已进入临床实验阶段,对于终末期冠心病、心力衰竭、急性心梗等患者提供了新的临床治疗方法。

  (实习编辑:谭超堂)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心脑血管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