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心功能衰竭的方法

  中医认为,慢性心功能衰竭最基本的病机是真阳虚衰、元气不足、水饮停留。因此,其基本治法应是:温阳、益气与利水化饮法。

心功能衰竭的方法" width="400" height="300" src="//img.jianke.com/article/201411/2132498504-20141111105822592.jpg" />

  温阳

  治疗心力衰竭的温阳法,需要达到温振元阳之目的,不是一般的温肺、温脾胃、暖肝,不是任何温药都能胜任,须用附子作主药。从临床经验看,还没有其他中药能代替附子温振元阳的作用。干姜、肉桂或桂枝只能对附子起到佐使作用,最好选安全、有效、无毒的孰附子,常用量为10~20克。

  益气

  治疗心力衰竭的益气法,需要大补元气,用药首推人参。红参、白参、党参、太子参随机运用。剂量分轻、中、重,分别为10克、15克、30克。黄芪每能益气,可以补肺气、益正气、升阳气,但没有大补元气之功,对心衰来说,其功逊于人参。但心衰病人应用黄芪机会仍多,一是水肿明显时,取黄芪有益气行水之功,二是有气虚血瘀时,取黄芪有益气行血之功。

  利水

  治疗心衰的利水法,应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比较缓和的用通阳利水和温阳利水,比较峻猛的为泄水逐饮。心衰出现水肿的,基本病机是阳气虚衰不能利水,故通阳利水是最基本的常用的利水法。通阳利水可选桂枝,代表方为五苓散。缓解后可选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属于温阳利水法,利水最怕伤阴,二方中有白芍、泽泻缓解伤阴之弊。泄水逐饮法适用于属于水肿严重或痰涎壅盛之时,是急则治标之法。主方为已椒苈黄丸,主药当推葶苈子。防己对肾脏有毒性,应慎用。

  慢性心功能衰竭基本方:熟附子10~20克,人参或太子参10~30克,黄芪10~30克,葶苈子15克,丹参12克,益母草15克,炙甘草5克。尿少加车前子30克;浮肿加炒白术12克,茯苓12克;心悸加紫石英15克,琥珀末1.5克(吞服);气喘加蛤蚧粉6克(肾虚用,分吞),桑白皮12克(肺实用);胸闷痛加降香9克(后入),阳虚明显加肉桂3克(后入)、补骨脂9克;阴虚明显去附子,加麦冬12克、五味子3克。

  提示: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应休息静养,限制体力活动,必要时绝对卧床休息,以培养心气,切忌七情之干扰。如心气逐步恢复,可起床少事庭间散步。喘急甚者,用高枕而卧,并给吸氧。饮食宜清淡,以使脾胃得以运化,忌盐饮食,避免克伐肾气。防止寒冷,以免肺部感染,加重心衰

(实习编辑:徐建霞)

点击查看更多心力衰竭相关疾病内容

相关推荐

早期慢性肾衰竭套装Ⅱ
早期慢性肾衰竭套装Ⅱ
黄葵胶囊:清利湿热,解毒消肿。用于慢性肾炎之湿热证,症见:浮肿、腰痛,蛋白尿、血尿、舌苔黄腻等。 尿毒清颗粒:通腑降浊、健脾利湿、活血化瘀。在临床上尿毒清颗粒主要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期和尿毒症早期、中医辨证属脾虚湿浊症和脾虚血瘀症者。尿毒清颗粒可降低肌酐、尿素氮,稳定肾功能,延缓透析时间;另外尿毒清颗粒对改善肾性贫血,提高 血钙、降低血磷也有一定的作用。
早期慢性肾衰竭套装
早期慢性肾衰竭套装
黄葵胶囊:清利湿热,解毒消肿。用于慢性肾炎之湿热证,症见:浮肿、腰痛,蛋白尿、血尿、舌苔黄腻等。 尿毒清颗粒:通腑降浊、健脾利湿、活血化瘀。在临床上尿毒清颗粒主要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期和尿毒症早期、中 医辨证属脾虚湿浊症和脾虚血瘀症者。尿毒清颗粒可降低肌酐、尿素氮,稳定肾功能,延缓透析时间;另外尿毒清颗粒对改善肾性贫血,提高 血钙、降低血磷也有一定的作用。
利胆排石片(昆中药)
利胆排石片(昆中药)
清热利湿,利胆排石。用于湿热蕴毒、腑气不通所致的胁痛、胆胀,症见胁肋胀痛、发热、尿黄、大便不通;胆囊炎、胆石症见上述证候者。
慢性肾衰进口药方案
慢性肾衰进口药方案
复方α-酮酸片:配合低蛋白饮食,预防和治疗因慢性肾功能不全而造成蛋白质代谢失调引起的损害。通常用于肾小球滤过率低于每分钟25毫升的患者。低蛋白饮食要求成人每日蛋白摄入量为40克或40克以下。 海昆肾喜胶囊:化浊排毒。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代偿期、失代偿期和尿毒症早期)湿浊症。症见:恶心,呕吐,纳差,腹胀,身重困倦,尿少,浮肿,苔厚腻。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心脑血管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