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癌症治疗的误区 推倒压在肿瘤患者头上的“三座大山”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近10多年来PET-CT、头部伽玛刀、全身伽玛刀等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生物治疗等新技术的临床普及使用,使得更多的患者获益。据统计,在确诊并接受规范化综合治疗的患者中,45%的患者长期生存,另有1/3的患者不同程度地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常见的肿瘤有肺癌、食管癌、胃癌、肝癌、肠癌、乳腺癌和宫颈癌等,肺癌是发病率最高的。这暗合了肿瘤的病因:环境因素是导致肿瘤的主要原因,占到80%~90%,其中吸烟和饮食又是环境因素中最主要的诱发因素,分别占30%和35%。中国吸烟者约有3亿,占世界吸烟人数的1/4。预测到2025年,中国因吸烟死亡的人数将达到200万人,成为21世纪死因之首。

  虽然现在癌症已不少见,但人们对癌症治疗还存在很多误区。本周是第二十届癌症防治宣传周,本届宣传的主题是“走出癌症误区,实现早诊早治”。对癌症治疗科学、理性的认识是科学、有效防治癌症的前提。

  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肿瘤中心肿瘤医疗专家韩宏勋,从多年临床实践中发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很多误区,他将这些误区形象地概括为压在肿瘤患者头上的三座大山。

  心疼钱耽误治疗不值得

  对于经济条件不宽裕的家庭,得了癌症无异于晴天霹雳,让原本清贫的家庭摇摇欲坠。若又恰好赶上家里遇到一些大事,如子女上学、结婚,需要钱,很多患者宁愿自己的病先拖一拖,缓缓再治疗,办自己认为重要的事。

  韩宏勋说:“这样就把病耽误了。本来一些有机会治愈的病从早期被拖到中期,从中期拖到晚期,错过最佳治疗时间,非常可惜。”

  去年嘉善的一位肿瘤患者,原本做一个放疗就可把肿瘤通过激光杀死,当时因为经济上紧张,就一直拖,拖了大半年,现在治疗,花的钱是原来的两到三倍,而且治疗效果也不好。

  韩宏勋提醒大家,现在国家医保、社保在很大程度上负担一部分治疗费用,个人只要自付20%~40%。因为钱耽误治疗不值得。

  要懂得如何放下

  还有一些病人很劳碌,病了后依然没完没了地操心,工作上的,家里的,好像一件事没考虑周全就要出状况。思虑太多,心事重重,既无法安心休息,也影响治疗。

  韩宏勋建议病友:“在治疗的过程中应该抛弃影响身心治疗的各种事情,学会放下,安心接受治疗。治疗阶段,积极的配合和充分的休息非常重要。”

  其实,当你躺在病床上,对很多事情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爱莫能助。这个时候与其每天忧心,徒增烦恼,莫如放空自己,安心静养。

  把思想包袱交给医生

  韩宏勋说:“很多肿瘤患者比医生还忙,通过各种途径查资料,收集与自己相关的。由于他自己专业知识匮乏和理解的片面偏差,一方面会被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吓到,加重思想包袱;另一方面,使他怀疑医生的建议,排除正常的治疗手段,结果耽误自己的治疗。”

  久病不一定能成良医。韩宏勋建议肿瘤患者不要老是考虑治疗的问题,要把专业问题交给专业人员去思考,把治病的思想包袱交给医生。病人应该关心怎样吃、怎样睡、怎样活动才能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有利于身体康复。这样,医生和病人各司其职,各安其事,治疗的效果才会更好。

  很多人患了肿瘤后,病急乱投医,到处求医问药,吃各种保健品和名贵中药材,以期达到治疗的目的。韩宏勋说:“如果有钱吃这些功效未明的保健品和中药材,不如选择更为无害和可靠的生物疗法。”

  康复期有了新疗法

  生物疗法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国外最近10年内在康复期间使用,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应用了两年。生物疗法是将人体的免疫细胞从实验室分离开来,做细胞培养,将培养出的细胞输入体内。韩宏勋说:“把肿瘤细胞比喻为坏人,把与肿瘤细胞、细菌和病毒作斗争的免疫细胞比喻为警察,因为警力不够逮捕坏人,所以体内的内环境就乱了,正不能压邪。细胞治疗就是往体内输送一部分警力,协助体内的免疫细胞把残存的肿瘤细胞杀死,修正紊乱的内环境。”

  培养的细胞分两种,一种是DC细胞,即识别细胞,能够发现肿瘤细胞;另一种是CIK细胞,能将DC细胞识别的肿瘤细胞吞噬。把体内残存的、容易复发和转移的细胞消灭掉,减少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增加病人整体的抗病能力。

  生物疗法像化疗一样,一年可以结合自身病情根据医生的指导做三四个疗程,但它不像化疗那样有副作用,是病人在康复期间一种主要的积极的防癌方法。

  此外,在康复阶段,韩宏勋建议病友参加抗癌俱乐部。很多病友在一起,大家可以交流病情,有共同语言,心态会更积极。而且,俱乐部会安排专业医生做健康指导和专业知识讲座,还有丰富的文艺活动,让患者以更积极乐观的心态治疗疾病,面对生活。

  尽管现在治疗肿瘤的手段多样,治疗方法越来越先进,但很多专家还是比较忧虑:孩子在被污染的环境下成长,学习压力大,户外活动又少,免疫力和抵抗力都比较弱,这样,肿瘤发病的概率就会上升。

(实习编辑:郭盈君)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肿瘤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