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老人坐在轮椅上,脸色灰暗,瘦得皮包骨头。身上盖着很厚的毯子,一儿一女陪在身边。因为肺癌广泛骨转移,肿瘤压迫脊髓,老人双下肢麻木,膀胱也丧失了排尿功能,不得不插着尿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肿瘤科主任于世英教授回忆起初次见到张老先生时的情景,话语里透着心疼。
肺鳞癌老人7个月里8次化疗
去年9月23日,老人在体检时发现右下肺有一个鸭蛋大小的占位病变,进一步检查被诊断为肺鳞癌,同时纵膈淋巴结、肺门淋巴结都出现了局部转移,被确诊为肺癌3B期。这对张老一家人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虽然当地医院考虑老人年事已高,建议先行化疗和放疗,但家里人商量后认为,治病还要除根,一定要手术。在患者及家属的强烈要求下,医院为老人进行了右下肺叶切除手术以及淋巴结清扫术。然而,由于肿瘤已经出现了局部扩散,纵膈淋巴结以及血管周边的肿瘤并没能在手术中完全清扫干净。手术后不久,老人便开始了化疗。
“我老爸前前后后转了三四家医院,换了4种方案,一共接受了8次化疗……”张女士说,最初老人用的是一线方案——卡铂加紫杉醇联合化疗,做了2个周期,花费3万多元,因为化疗药物导致的血象下降、恶心呕吐,吃不下东西,老人患上了真菌性肺炎,高烧不退,两个月就瘦了7.5公斤,胸背腰部也时常感到疼痛。“开始还以为睡觉姿势不对,后来去医院做了骨扫描,才发现胸部、腰部、骶部已经出现了广泛骨转移。那时,大概是手术后两个多月。”张女士说。
因为想找高水平的医生,在儿女的张罗下,老人又辗转了多家医院,尝试了各种化疗方案,花费将近50万元。这期间,老人的病情进一步恶化,消瘦、乏力,全身疼痛剧烈,双腿也逐渐感到麻木,排尿越来越困难。为了给父亲补充营养,老人床边昂贵保健品从不间断,人参含片、灵芝孢子粉、冬虫夏草胶囊、燕窝银耳羹、冰鲜海参……每天吃完这些补品,老人就再也吃不下其他东西了。
据悉,7个月来,老人除了接受医院专业治疗,儿女甚至还联络朋友购买未经我国批准临床应用的“印度版易瑞沙”等药物,私下服用。于世英指出,该类药物与化疗药合用不能增效,而私自进口药物使用,一旦发生问题,病人权益得不到保障。
专家点评错误的抗癌治疗加速生命的消耗
问起如今张老先生的治疗方案,于世英回答:“很简单,口服吗啡和甲地孕酮。前者对抗骨转移带来的骨痛,后者针对癌症晚期恶病质带来的食欲不振和消瘦。”
于世英认为,针对3B期肺癌患者,放疗和化疗同步进行才是首选的治疗方案。对于无法完全切除的肺癌,手术治疗几乎不推荐使用,而单纯化疗的平均有效率不足40%。一般而言,经过5个~6个周期化疗,病情依旧得不到控制,就应该尽快将抗肿瘤治疗转变为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中心的姑息治疗。一旦发现广泛性骨转移,还应早期接受止痛治疗、放射治疗及双膦酸盐药物治疗,不仅可以缓解疼痛,还能有效预防病理性骨折。
其实,在2010年年底,也就是第二个化疗疗程即将结束时,老人便开始抱怨后背和腰部疼痛。虽然当地医生很早就为老人进行非甾体抗炎药止痛治疗,但效果并不明显。此后,医生建议老人使用吗啡,但因为害怕吗啡“成瘾”,也怕以后疼痛加重就再也无药可用,张女士和哥哥坚决拒绝了医生的建议,甚至将已经开好的处方扔进了垃圾箱。长期的化疗、感染、高烧、疼痛……7个月时间里,老人的生活质量每况愈下,体重下降了将近20公斤。
张女士回忆道,过去医生也和她谈起过“姑息治疗”,但一提这几个字她就流眼泪,伤心得再也听不下去。她坚持认为,爸爸把她和哥哥拉扯大,生病了绝不能轻言放弃。如今,她和家人都觉得张老先生“现在每天只吃2粒盐酸羟考酮,疼痛明显减轻了,睡觉也踏实了,食欲也恢复了很多,心情也比以前好……”
张女士坦言,主管医生已经和她们谈过,老人余下的生命将以“月”计算,而她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父亲能像现在这样轻轻松松地度过每一天……
正解:癌症患者的姑息治疗不等于放弃治疗
于世英坦言,对于晚期患者而言,一味追求杀死癌细胞、病急乱投医或者索性放弃治疗,都是不对的。而在实际生活中,与张老先生有类似诊治经历的患者比比皆是。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综合科主任医师吴晓明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姑息治疗(Palliativecare)是中文的翻译,英文“Palliative”在字典中的意思是“缓解、减轻”。因此姑息治疗并不等于放弃治疗,它包括姑息化疗、姑息放疗、姑息手术以及最佳药物支持治疗等,是对生命受到威胁的癌症患者进行积极全面的医疗照顾,主要任务是缓解癌症本身和治疗所致的不适症状和并发症,减轻患者的躯体痛苦和心理负担。
吴晓明坦言,虽然姑息治疗在我国已推行了十余年,但如何客观看待姑息治疗,公众仍旧知之甚少。
如何提高公众对于晚期癌症及其姑息治疗的认识?于世英表示,一方面需要医务人员行动起来,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包括设立癌症姑息治疗基本药物目录,制定癌症中晚期姑息治疗规范等。
(实习编辑:许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