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5年生存率92.5% 复旦肿瘤此硬核

日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发布数据显示,在该院2003年-2017年收治的35872例初诊乳腺癌患者中,5年总生存率达到92.5%,10年总生存率达到83%。总体疗效齐肩国际先进发达国家水平,且该生存率数据在15年里呈现持续走高趋势。

而据2018年《柳叶刀》上发表的全球癌症生存状况监测数据显示,2010-2014年间,我国的乳腺癌5年生存率为83.2%。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是如何做到如此“硬核”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5年生存率连续提升,“两大原因”功不可没

据复旦大学肿瘤医院肿瘤预防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3-2017年这15年间,在“复旦肿瘤”初诊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呈现出明显增长趋势。若以每三年为一阶段,则五个阶段的初诊乳腺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达到85.8%、92%、92.1%、92.9%和93.8%。

针对这一生存数据的显著提升,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兼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随着乳腺癌“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理念的广泛宣传,公众健康意识显著增加。相较过往,初诊患者中乳腺癌I期和II期患者比例明显提升,这些患者正式因为及时得到“复旦肿瘤”规范化的治疗后,其治疗效果一定优于中晚期患者,生存数据也能持续走高。

其次,乳腺癌的治疗已进入“分类而治”的分子分型时代,得益于乳腺癌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量体裁衣”精准、规范施治,乳腺癌已成为一种“慢性病”。

越来越多的治疗手段和前沿成果为乳腺癌患者带来生存获益,可以预见未来乳腺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还将再获新高。

为世界乳腺癌领域提供“中国方案”

在邵志敏教授看来,虽然近年来我国乳腺癌整体治疗效果不断取得良好效果,但对于一些难治性乳腺癌以及已经复发转移的乳腺癌,相关突破并不显著。例如三阴性乳腺癌的靶向治疗、复发转移乳腺癌患者的综合治疗等等,均是当前乳腺癌诊疗领域的难题。

近年来,邵志敏教授团队领衔多项多中心大样本前沿临床试验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并纳入国际治疗指南,为世界乳腺癌治疗领域提供了“中国方案”。

例如在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中,邵志敏教授领衔团队对465例三阴性乳腺癌标本展开研究,绘制出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队列多组学图谱,证实三阴性乳腺癌的确不是传统认识中的单一类型,相关成功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

基于三阴性的亚分型,相继开展了“Future研究”、“CPlus研究”,为三阴性难治乳腺癌探索更多治疗方式。

同时,邵志敏教授团队联合其他23个医学中心开展的一项临床试验PEONY研究证实,两种靶向药物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强强联合”的“双靶”新辅助治疗方案,将使易复发转移的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提升近一倍,在乳腺癌“双靶”方案研究领域发出了“亚洲声音”。

在世界乳腺癌研究领域的最高级别讲坛——圣安东尼奥大会上,邵志敏教授团队揭晓了一项关于化疗药物卡培他滨辅助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试验(CBCSG010研究)成果,首次证实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将使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从80.4%提升至86.3%,显著优于传统化疗方案。

“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研究是攻克乳腺癌诊疗难题的重要手段”,邵志敏教授表示,“一方面这样的临床试验可以获得大量研究数据,为新药研发、治疗方案更新等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一些符合临床试验标准的难治性乳腺癌患者能够有机会尽早用到国际上最新的药物和最新的治疗方案。”

探索病房管理新模式,推动临床试验入组

复旦大学肿瘤医院乳腺外科还探索了病房管理新模式。在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浦东院区乳腺癌综合治疗部,乳腺癌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打破了以往以单科“辖区式”病床管理,开拓性地采取动态床位管理模式,将综合治疗部的60张床位,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化系统统一预约、分配,提升患者就诊体验和床位利用率。

“这种流动床位智能管理模式大幅提升了床位使用效率,可形成乳腺癌患者综合治疗。”邵志敏教授表示,乳腺癌综合治疗部床位更多收治参与临床试验的患者,通过床位数的弹性、智能管理,推动各临床试验的入组和科学管理,在新的机制下,主动发起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研究最前沿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据了解,自2019年9月开办至今,肿瘤医院乳腺综合治疗门诊5千余次,综合治疗病房收治住院患者3300余人次;已累计开展临床试验46项,入组临床试验患者300余人。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肿瘤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