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上午,何裕民教授受邀参加首届国际蒙医心身医学高峰论坛,并作了题为《肿瘤患者的急慢性心理干预》的大型讲座,从多角度剖析了慢性病患者的治疗性心理教育。
本次高峰论坛在鄂尔多斯市召开,市有关领导和国内外医学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大会,大会在欢快的马头琴声中拉开帷幕,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在现场成立。
讲座中,何裕民教授从几个典型的胰腺癌患者的案例引入,他指出现在许多患者在得知自己患上癌症后,思想上压力巨大,出现恐惧、失望等情绪,导致病情不断恶化、加重,甚至自杀。其实,真正的罪魁祸首往往并非疾病本身,而是病人心理负担过重,以致引发心理危机。而此时,科学合理的心理干预,往往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临床上,癌症患者出现心理危机情景十分常见,一般分为两类情况:一是急性心理危机,一般为确诊初期的一两个月内,或者治疗一阶段后,得知治疗失败或复发、转移等。二是慢性心理危机,经过了痛苦漫长的治疗,情况不见好转,患者身心疲惫,再次陷入了漫长而难以自拔的心理危机状态。
作为肿瘤科医生或是患者家属,面对患者普遍具有的急慢性心理危机,我们需要联合干预,具体做法如下:
1.心理急救,稳定情绪。尽可能让患者有一个延后的心理反应准备,尽可能“稀释”或淡化劣性讯息的严重性;动员多种力量,利用多种方法给予心理支持。调动社会支持系统(家庭、单位、社区)作用,鼓励患者多与家人、亲友、同事接触、沟通,减少恐惧、孤独、畏死感和内心的被抛弃感。
2.行为调整。帮助患者调整生活工作方式,安排合理治疗,配合松弛训练等。安排其参加气功班或肿瘤康复班等、训练班里安排些康复了的患者,让初诊者感受到病友的力量。
3.认知纠正。对于刚确诊癌症的患者来说特别重要,不同癌症和不同病理、病期,其措施不一样。
何教授还提到了危机干预的“黄金72小时”,以及成熟的心理危机干预六步法:一是确定问题;二是保证求助者安全;三是给予支持,主要是倾听而非采取行动;四是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五是制定计划;六是得到承诺,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而检查评估则应贯穿于整个干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