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为什么会贫血?导致贫血的原因主要有?
肿瘤患者发生贫血的概率非常高。不同的肿瘤类型和分期,贫血的发生率不同,在淋巴瘤、肺癌、妇科和生殖泌尿系肿瘤患者中贫血发生率达60%,在多次接受化疗和放疗的患者其贫血发生率高达70%~90%。
肿瘤本身及治疗都会造成患者贫血
导致肿瘤贫血的原因很多,如肿瘤合并出血、溶血、遗传性疾病、肾功能不全、营养缺乏(缺铁、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慢性病等,常为综合因素所致。在肿瘤治疗前,导致贫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慢性病性贫血。由于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紊乱,导致体内的一些与合成血红蛋白相关的元素如铁元素等不能被充分利用,或者导致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相对不足,从而造成贫血。
肿瘤细胞可侵犯到身体各个器官,如果转移到骨髓,抑制了骨髓正常的造血细胞,病人也易贫血。
一些肿瘤自身症状即表现为血丢失,如胃肠消化道肿瘤发病时所表现出的呕血和便血,淋巴瘤病人还易出现溶血性贫血。肿瘤患者治疗后,因化疗、放疗、手术等治疗手段的运用,患者易出现因治疗而产生的贫血现象。解释:化疗药物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的造血干细胞也有杀伤力,会导致一些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减少。消化系统肿瘤病人(胃癌或肠癌等)因胃肠手术治疗后,导致铁、叶酸或者VitB12等营养物质吸收障碍,也可表现为贫血。
贫血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我国血液病学家认为在我国,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Hb<110g/L,孕妇Hb<100g/L就有贫血。血红蛋白的主要作用是携氧,再供给全身各器官,以维持人体的正常活动。如果血红蛋白低于正常水平,身体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等各个系统就会出现相应的缺氧表现。
贫血导致的临床表现与贫血的严重程度和发生的快慢都有关系。贫血常常表现为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懒言少语、气喘、心慌等症状,长期贫血,心脏超负荷工作且供血不足,会导致贫血性心脏病。
贫血除了会限制患者的正常活动外,还会影响患者化疗的顺利进行。如果因化疗原因导致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降低,超过了患者身体耐受,就不能按照正常的周期进行下一阶段的化疗。
治疗贫血应先找出病因
其实,不管哪种原因所致贫血,找出病因对症治疗才能达到纠正贫血的目的。由肿瘤本身引起的贫血,治疗肿瘤是纠正贫血的关键;由化疗引起的贫血,随着化疗的结束,骨髓造血功能可能会恢复,贫血症状会逐渐得到改善。如果化疗引起的贫血较重,影响下一周期化疗的进行,则可在专科医生指导下选择输血或者促红细胞生成素(部分患者可选择)的使用,在病人接受纠正贫血的治疗前,医生需要充分评估这些治疗的风险和给病人带来的利益进行治疗的选择。如果是营养不良性贫血刚相应给予铁、叶酸或者VitB12等造血原料的补充。因此即便是处在贫血阶段,现在医学上也有各种方法进行调节。
因此,肿瘤患者平时要关注自己的状态,如果出现乏力、嗜睡、嘴唇颜色发白、指甲床失去红润时,要及时去医院进行血常规检查。一旦发现贫血,及时进行医疗干预,以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更严重问题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