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用止痛药,你知道对肝有多深吗?近日,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表示,止痛药服用过量恐导致严重肝脏损害,增加肝衰竭、甚至是死亡的风险。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疼痛时,常不经指导自行服用止痛药物。合理使用止痛药,可起到减轻疼痛的作用,但如果长期使用,特别是滥用,则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统计,1998年至2003年间,服用过量止痛药是导致病人肝衰竭的主要原因;此外,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2007年报告显示,美国每年有1600起急性肝功能衰竭病例,病发主因也是服用过量止痛药引起。
那都有哪些止痛药对肝有伤害呢?下面就随小编看一下:
扑热息:扑热息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解热止痛药,它也可引起肝损伤。应用此药后,可在体内代谢产生一种毒性产物,干扰肝功能,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在用药前或同时服用苯巴比妥(一种常用的安眠药)以及饮酒时,会加剧扑热息痛对肝脏的损伤。研究人员警告,使用扑热息痛(Paracetamol)危险,此前在美国的研究表明使用这种止痛药是导致肝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每年由于扑热息痛引起的病症的比例从1998年的28%上升到2003年的51%。扑热息痛在美国也被称为醋氨酚。
乙醯氨酚:成分常用于发烧、头痛、或止痛的药物中,市售感冒药大多含有此成分,一次若服用超过325毫克以上的剂量,恐大幅增加肝损伤的风险,呼吁病人一次不要服用2种以上含此成分的止痛药物,止痛药中所含的「乙醯氨酚」成分,服用过量恐导致严重肝脏损害,以免危害健康。
保泰松、羟保泰松:这也是解热止痛剂中的重要成员,多用于风湿、类风湿、痛风病人。但使用这类药有1%~5%发生肝损伤,其中65%为肝细胞受损,35%为毛细胆管受损,造成胆汁淤积。肝损伤的机制是变态反应,病人在用药过程中除肝损伤外,尚可见发热、皮疹、黄疸、乏力等,较大剂量可造成肝细胞大量坏死。因此,凡肝功能异常者不得应用此药,用药中发现肝损伤立即停止服用,并给予保肝药物治疗。
阿斯匹林:斯匹林是最常用的解热止痛药,这类药可引起肝损伤,发病较急,但损伤程度较轻,一旦停药,即可恢复。在用药后6天至数周发生,长期大剂量用药有20%~70%发生肝损伤,如果已存在肝炎或肝功能异常,再用阿斯匹林可能会加重原有疾病。专家们指出,长期服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必须是小剂量,而儿童、妇女要慎用。
上述列举的都是常用的解热止痛药,它们之所以引起肝损伤,重要原因是长期、大剂量服用。因而预防解热止痛药性肝损伤,应做到:
1.一定要遵医嘱服用,不得擅自加大用量或随意延长疗程。
2.原有肝功能不良、肝炎者,不宜服用。如果是无症状肝炎病毒携带者,也当慎用。
3.服用上述药物不得饮酒。
4.服药过程中如发现肝损伤应立即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