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时尚“惹”来肝炎 抑制乙肝传播的新途径

  最近,时尚前卫的莉莉乐不起来了,被确诊为肝炎后她百思不得其解,自己既没有家族遗传史,也没有接受过输血,更没有免疫性疾病,怎么就得了肝炎呢?在询问了莉莉的生活行为习惯后,医生告诉莉莉,其实肝炎疾病传播的三种主要途径在日常生活中有着许多表现形式,像时尚人士热衷的文身、穿耳洞等这些看似与肝炎不搭边的行为,实际上是潜在的肝炎病毒传播途径。

  全球约每12个人中就有1人是病毒性肝炎感染者,肝炎疾病严重危害公众健康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日前在强生医疗世界肝炎日开放日上,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魏来教授提醒,公众要警惕日常生活中肝炎病毒传染的高危行为,高危人群应尽早去医院主动检查,特别是针对丙肝这个“潜伏高手”,其症状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潜伏期可达20年之久,早检测、早发现至关重要。

  文身、穿耳洞也会传染肝炎病毒?

  生活中一些看似“安全”的行为,其实暗藏危机,倍受时尚人士热爱的文身、针灸,其实也能传播肝炎病毒。此外,一些家庭中有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器具的习惯,如果其中一人带有肝炎病毒,其他人被传染的风险就大大增加。

  肝炎是肝脏炎性疾病的总称,乙肝和丙肝是常见的两种肝炎。乙、丙型肝炎主要通过母婴、血液、性接触传播,而不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所以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一起工作、吃饭等不会传播。魏来教授介绍说,乙、丙型肝炎的三种主要传播途径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表现形式,就拿血液传播来说,并不是只有输血才属于血液传播,像抽脂、割双眼皮、穿耳洞、修脚等一些创伤性或皮肤黏膜损伤性美容项目,在操作中都会或多或少接触到血液,一旦器具未经严格消毒,被传染的风险就会成倍放大。

  我国肝炎患者人数众多,国家非常重视肝炎疾病的防治,积极推动肝炎疾病知识宣教活动持续深入开展,鼓励通过宣传引导,帮助社会公众全面正确了解肝炎疾病知识,形成了有利于病毒携带者就业、入学的良好社会氛围。对此,魏来教授表示,我国在肝炎疾病知识宣教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作为肝炎疾病的高危人群也应该加强自身健康管理,做到早预防、早检测、早治疗。一方面从传播途径着手,避免肝炎病毒传播的高危行为,阻断传播途径是预防肝炎疾病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检查,及时掌握自身的身体状况。

  肝炎肆虐,警惕“三部曲”

  肝炎疾病的肆虐给个人、家庭、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疾病。肝炎病毒一旦入侵体内,除了快速破坏肝脏功能外,还会大大削弱肝脏的免疫力,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

  当肝脏的免疫系统无法抵抗病毒侵袭时,肝炎疾病的一系列症状就会出现,如果肝炎疾病得不到及时控制会不断恶化,从而威胁患者健康。有关研究发现,80%-90%的肝癌患者都经历了“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三部曲”。慢性乙肝如果不经治疗,有患者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癌,最后发展为肝衰竭而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相对于乙肝来说,丙肝更容易发展成肝硬化、肝癌。由于丙肝症状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普通人在丙肝早期很难自我察觉,潜伏期可达20年之久,是个实足的“潜伏高手”。然而,无症状并不代表它没有危害,丙肝病毒会使肝脏发炎并产生疤痕,这也是丙肝比乙肝更容易转归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原因之一。

  我国乙肝患者人数众多,人们对乙肝比较了解,而对同为病毒性肝炎的丙肝,尚缺乏较多认知。魏来教授指出,由于患者本身对于丙肝的警惕性往往不及对乙肝那么强烈,致使大多数人没有形成主动去医院做丙肝筛选检查的意识,这导致许多丙肝患者转为肝炎、肝硬化才被发现。

  一毫升血就可使丙肝原形毕露

  肝炎患者往往会出现疲倦、反胃、食欲减退、肌肉关节疼痛、皮肤瘙痒(未出现皮疹)、记忆力减退等身体上的细微变化。魏来教授介绍说,上述症状容易被患者忽视或者与其他疾病混淆。确认肝炎疾病也不能单单看症状,应当尽早去医院接受正规的检测。

  早发现、早治疗将大大提升肝炎患者生活质量,与乙肝不同的是,丙肝如果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治愈的可能性可达七八成。魏来教授建议丙肝高危人群应加强重视自身健康,去医院主动检查,其实1毫升的血液就足以使丙肝病毒原形毕露。

  然而我国肝炎病毒主动检测率很低,许多患者是在其他医疗活动中被查出患有肝炎疾病。对此,魏来教授表示推动肝炎疾病传播知识和最新诊断技术知识的普及尤为重要,这还需要我们做出不断的努力。

  乙肝被称为“中国第一病”,数据显示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达1.2亿人;乙肝更是中国人的“心病”,直到目前全球还没有找到彻底根治乙肝的药物。如何有效治疗乙肝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问题。

  乙肝通过“手”也能传播?

  在传染病患者如肝病患者和性病患者中,有些夫妻双方均没有性乱史,也没有肝炎病毒感染史,他们也未去过医院就医,因而可排除医原性感染;他们也没有坐过公用马桶……那么,病根来自哪里?经分析,他们的手可能是传播传染病病毒如肝炎病毒、性病病毒的罪魁祸首。

  不少夫妻就寝前没有洗手的习惯。此前翻阅公用报刊,或点过钞票,手上就可能沾有病原体,房事时又用手去抚摸自己或对方的性器官。这样,夫妻双方都可能成为传染病的受害者。

  生活中,当人们去旅店会客,手推玻璃门、按门铃、按电梯开关,与别人握手,细看对方递来的名片时,都可能把病毒沾到手上。特别是上厕所开、关水龙头,更可能染上很多的传染病病毒。此外,公共汽车上的扶手、公用电话、钞票、公用报刊等都可能附有传染病病毒。如果不洗手便就寝行房,其潜伏的危险显而易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会阴部温暖、潮湿,是性病病原体理想的乐园,而且性行为也是男女双方传播传染病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因此,房事之前一定要将手洗净,以免由于手的媒介作用,传播各种传染病病毒如肝炎病毒、性病病原体等,防止夫妻双方相互抱怨,相互猜疑,甚至引起家庭不和、纠纷迭起。建议夫妻双方若一方有疾病的话,最好是使用安全套。

  抑制乙肝病毒的“新途径”

  昨日,记者从首届中法传染病研讨会上获悉,人体肝脏内的早期“天然免疫应答”对乙肝病毒的复制有抑制作用。这一发现,为乙肝新药的诞生提供了一种可能,也为乙肝治疗找到新的希望。“适应性免疫应答”是在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逐渐发展出来的免疫效应。

  据杨教授介绍,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一部分人呈急性自限性感染过程,即感染仅持续几个月即可完全恢复;另一部分人则发展为持续性感染,即乙肝病毒在体内长期存在,甚至终身相伴。患者的免疫遗传学差异是影响乙肝病毒感染过程的主要因素之一,急性自限性感染者体内针对乙肝病毒的特异T淋巴细胞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很强,而慢性感染者则很弱。这种针对乙肝病毒的“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控制乙肝病毒感染的重要因素,这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

  目标就是研究天然免疫应答对乙肝病毒复制的影响。目前已经得出主要结论:肝内的早期先天性免疫应答对乙肝病毒的复制有抑制作用,并且该作用与β干扰素有密切关系。这为进一步了解早期乙肝防治找到新的线索,也有利于研究新的乙肝治疗药物。

  如果您有任何健康方面的疑问请添加微信公众号:健客健康咨询,健客健康咨询为各位朋友提供全面专业的疾病咨询和健康资讯,健客健康咨询真诚为您服务。健康宗旨:让每一个人更健康。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肝病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