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几乎没人能做到不在外面吃饭的。可是,在外吃饭,也是有风险的。不说火锅汤水中翻来覆去涮筷子对食欲的影响。
在外面吃饭,真的可能患上传染病吗?
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已改名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关于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目录的通知》,明确告诉大家: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病毒性肝炎(甲型、戊型)、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这6种疾病均可通过患病者污染食品,并能通过食物传播,患病者不宜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那与上述疾病患者共餐会有被传染的风险吗?
共餐有风险,可能传染多种疾病
1、消化道传染病
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有: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脊髓灰质炎、伤寒、副伤寒、手足口病、感染性腹泻、霍乱、副霍乱、阿米巴痢疾。
这类病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飞沫传播,饭前洗手、吃熟食、喝开水有助预防。
甲肝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未成年、年老体弱的人群与患者日常生活接触是可能感染的。不过这种病比较好治,成人甲肝患者也较少,倒用不着提心吊胆的。
而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我国则是庞大数量级,与欧美性传播为主不同,乙肝在我国的主要传染途径是体液传播。一般情况下,与患者吃顿饭并不会被传染乙肝,但也可能发生特殊情况。若是乙肝患者的口腔内溃破出血,那么和患者一起吃饭也可能让共餐者感染上乙肝的。若是家人中有乙肝患者,那么平时生活接触就需要格外小心了,一人得病传染给全家伤身耗钱。
2、呼吸道传染疾病
呼吸道传染病指病原体从我们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流脑、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
这类病可通过飞沫传播。在外面吃饭需讲究卫生,像那种咬了一半肉丸发现没熟就扔锅里继续煮的行为···和亲朋好友一起还好,若是熟悉的陌生的一堆人聚集,有些行为就让人很难办了。
吃饭时如何保证健康?
1、若家人患传染性疾病,需及时治疗,其他家庭成员最好能接种相关疫苗。在治愈前最好不要共用餐具,注意高温消毒,平时吃饭宜使用公筷,尽量避免体液交流。
2、吃饭时别吃得太急,否则易出现消化不良现象,加重肠胃负担。
3、特别饥饿时,先别吃太油腻、重口味、太甜的食物,可以先喝点清粥或者吃点面包垫下肚子。
4、规律饮食,切忌饱一餐饿一餐,每顿7分饱,少食多餐。
5、荤素搭配,蔬果不可少,饮食均衡。
6、吃完饭后不宜立即从事体力、脑力活动,也不宜立刻睡觉。
7、少熬夜,适当锻炼身体,提升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