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世,难免会有被蜜蜂蛰的时候。被蜜蜂蛰可大可小,有的人当时痛几下痒几下就过去了,有的人却因此一命呜呼了。这是什么呢?
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但其实大多数情况下,人都只能自救。
案例一:蜜蜂蛰一下,还需要抢救?
一位50岁的男性,晚上被一只土蜂蛰了后,全身发痒,起了很多疹子,用手挠抓也不见好,反而红肿一片,在家人的嘱咐下只好去看医生。
医生检查发现,他被蜜蜂蜇到的颈部,仍留着未拔出的峰刺。于是,医生就把他带到换药室,帮他彻底拔出了峰刺。但是,撩起病人衣服的时候,医生却发现那人前胸、后背、腹部、大腿竟都布满了红色密集的皮疹。
医生赶忙询问:“除了痒,还有没有觉得心慌憋气?”
病人明确回答说:“没有,就是被土蜂子蜇了一下,您给我开点外用止痒的药就行。”
医生一听病人若无其事的样子,想着又是个不把身体当回事的人,皱了皱眉头说道:“止痒药肯定要给您用,但是您现在已经过敏了,只是暂时没有出现憋气、呼吸困难,但保险起见应该去抢救室,给您系统抗过敏治疗,防止症状加重。”
病人心想屁大点事还需要抢救吗,赶忙挥手:“不用,不用,就被蜇一下,没什么大不了的。我本来都不想过来,孩子不放心,偏要我来看看。您就给我开点止痒药,我回家了,去什么抢救室瞎折腾。”
医生耐心解释:“蜜蜂蜇一下虽然是小事,但是您已经出现了过敏现象,为了防止过敏引起的休克和喉头水肿引起的呼吸困难,一定要治疗和观察后才能回家......”
医生还要继续解释时,却发现病人突然面色潮红,呼吸急促,眼皮半睁半闭,身体摇摇晃晃。
医生眼见情况不对,赶忙抱住病人即将瘫软的身体,猛然接住个成年汉子的重量,医生步伐不稳差点摔了个大跤。被这突发状况吓了一跳的家属回过神来,立马扶住他爸。
医生迅速通知抢救室推来平车,把病人推入抢救室,给病人采取吸氧、静脉输液扩容、大剂量激素抗过敏性休克治疗等一系列治疗措施后,医生还请喉科来会诊,以防病人喉头水肿压迫气管,紧急行气管切开。
过了一阵子后,病人终于睁开了眼,血压也恢复正常了,呼吸也逐渐平稳了。经观察3小时后,病人再无任何不适症状,在孩子的陪同下离开了抢救室。
案例二:5岁女孩被蜜蜂蛰到手,因此丧命
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里,5岁的女孩朵朵和爸爸妈妈去乡下姥姥家。
在鲜花盛开、杂草丛生的土地上,小女孩玩得不亦乐乎,却一不小心被只蜜蜂蜇到了手,瞬间疼得泪流满面,哭喊着找妈妈。
这法子似乎很快就见效了,朵朵停止了哭闹。一家人终于放下心来,各忙各的去了。
但是,20分钟后,朵朵的妈妈切好了一盘水果端去给朵朵吃时,却发现朵朵趟在地上不停地抽搐、呕吐、眼皮肿得根本睁不开,小脸通红,身上密密麻麻的红色疹子。
一家人顿时慌了神,吓得赶紧抱起朵朵冲出家门。这年头,谁家孩子不是心头宝呢。他们没去离家几分钟远的医院,而是选择了车程半小时的大医院。
可悲的是,朵朵被送到医院时,早已没了呼吸和心跳。
医生们竭尽全力地抢救,只盼着能够出现奇迹,让这个人生才开始不久的小女孩能够恢复生命体征。
然而,残酷的现实却再一次用冰冷的身体陈述着一个事实:奇迹,只会出现在童话故事里。
一家人痛哭流涕、捶胸顿足,语无伦次地讲述了事情经过。
医生们看着懊悔万分的这家人,也不敢告诉他们:如果那时,他们抱着孩子去几分钟就能到的医院就近治疗,孩子有九成活来下的可能。
最佳抢救时间被耽误,逝去的生命是不会回应活人的痛苦的。
被蜜蜂蛰死亡率很高,确实是件大不了的事!
被蜜蜂蛰,不等于被蚊子咬。不当回事,可能导致悲剧。
蜜蜂的尾巴有一根硬刺,蜂刺连接着蜜蜂身体里的内脏,会产生毒素的内脏叫“毒液腺”。蜂类毒液中主要含有蚁酸、神经毒素和组织胺等,能导致溶血、出血障碍,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些人被蜜蜂蛰后,可能友生过敏反应。
生活中常见的蜜蜂主要有3种:蜜蜂、马蜂、土蜂。
蜜蜂:被蜜蜂蛰后,易出现溶血、过敏等症状,严重的会导致过敏性休克死亡。
马蜂:蜜蜂蛰人时,往往是刺进你身体里。但马蜂刺人后会把蛰针缩回,以后还可以继续用来蛰人,也省了你挑刺的麻烦。
胡蜂:被胡蜂蛰后,如果1个小时内不能得到有效治疗的话,死亡率达66%。而96%的罹难者扛不过5小时。
被任何蜜蜂(蜜蜂、马蜂、黄蜂、土蜂等)蜇伤后,都有可能出现过敏。
被蜜蜂蛰后,分4步处理:
1、消过毒的针头或者其他尖锐物品挑出毒刺
2、用肥皂水反复冲洗
3、局部红肿发痒,可敷上外用药膏观察
4、全身出现皮疹、恶心呕吐、心慌憋气、大小便失禁等不适症状,立刻就近医治
注意:
不要用用镊子或钳子拔出蜂刺,否则可能把毒刺内的残留毒液再次注入人体内,加重过敏反应。
如果蜜蜂蛰后出现过敏反应,千万别不当回事,立即就近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