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夏,警惕缺血性中风趁“药”来袭!

 火,气温很高。人体血管扩张,血流缓慢,血液粘稠度增加,一些病人的耐热能力不如健康人,于是,闷热的季节就成了他们的“多事之夏”,而用药不当更是“助纣为虐”,易诱发缺血性中风。当气温达到35摄氏度时,缺血性中风的危险比25摄氏度时高70%,且气温越高,危险性越大。尤其“三高”人群(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异常患者)、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病患者及体弱多病的高龄老者,是缺血性中风的高危人群,应予特别警惕。

 
降压类药物:夏季人体血压不大稳定,时高时低。有的高血压病人治病心切,大量服用降压药物,使血压过度下降,导致血流缓慢,血粘度增加,易于凝集而形成血栓,而中老年人脑动脉大多硬化,便造成脑部血供不足,极易导致缺血性脑中风。故使用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时,切忌操之过急,应合理用药,使血压逐渐下降至“理想”水平。
 
消炎药:即用以消炎、抗风湿的药物。消炎药可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使血管发生痉挛性收缩,外周阻力升高,血压随之升高。且消炎药会降低肾血流量和水钠排泄,也可升高血压,导致缺血性中风。另外,医药实验表明,老人血中的前列腺素浓度比正常人低,服消炎药后,将进一步降低其合成,常常会因血压骤然升高而导致脑中风。
 
解热镇痛类药物:高热病人常用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其退热机理为通过大量的出汗散热使体温下降。而大量出汗后,人体内失去水分,尤其是伴有呕吐、腹泻的中老年人,发汗后体内“失水”现象更为严重,从而导致血液浓缩、血液粘滞性增加,加上老年人常有高血脂症,并伴有血管斑块,这就促使血栓形成。故中老年人发高烧时,最好不服此类药物,而以物理降温为好。
 
安眠、镇静药:许多镇静、安眠药物(如氯丙嗪、水合氯醛等),在抑制大脑皮层而发挥镇静作用的同时,也抑制心脏、扩张血管、降血压,且可松弛肌肉、抗抽搐。如用之不当,特别是在超量使用时,可引起血压过度下降,致使大脑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而发生脑中风。
 
促凝血药(止血药):中老年人发生出血性疾病时,常应用止血敏、止血芳酸、安络血,及立止血和仙鹤草素等止血药。这些药物使血液凝固性和血粘度增加,过量用药易引起血栓形成,阻塞脑血管,导致局部急性缺血,出现脑中风。特别是脑动脉硬化、血脂偏高的中老年人,更易形成血栓。
 

相关推荐

银杏叶提取物片(金纳多)
银杏叶提取物片(金纳多)
主要用于脑部、周边等血液循环障碍。 1、急慢性脑机能不全及其后遗症:脑卒中、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痴呆。 2、耳部血流及神经障碍:耳鸣、眩晕、听力减退、耳迷路综合征。 3、眼部血流及神经障碍: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及神经障碍、老年黄斑变性、视力模糊、慢性青光眼。 4、周围循环障碍:各种动脉闭塞症、间歇性跛行症、手脚麻痹冰冷、四肢酸痛。
脑栓通胶囊(舒健宁)
脑栓通胶囊(舒健宁)
活血通络,祛风化痰。用于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引起的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急性期和恢复期。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不利或失语,偏身麻木,气短乏力或眩晕耳鸣,舌质暗淡或暗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或弦细、弦滑。脑梗塞见上述证候者。
脑栓通胶囊(舒健宁)
脑栓通胶囊(舒健宁)
活血通络,祛风化痰。用于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引起的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急性期和恢复期。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不利或失语,偏身麻木,气短乏力或眩晕耳鸣,舌质暗淡或暗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或弦细、弦滑。脑梗塞见上述表现者。
地屈孕酮片(达芙通)
地屈孕酮片(达芙通)
地屈孕酮可用于治疗内源性孕酮不足引起的疾病,如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继发性闭经、月经周期不规则、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经前期综合征、孕激素缺乏所致先兆性流产或习惯性流产、黄体不足所致不孕症。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健客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