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安全合理用药

1.什么是安全合理用药

 
WHO给出合理用药的概念是:患者接受的药物根据病情、病人体质和药物的全面情况适当选择药物,以适当的方法、剂量、时间准确用药。其适应症符合疾病的临床诊断,药物的剂量符合他们的个体体质,疗程足够,并且还要注意尽量少花钱,兼顾药物的禁忌、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
 
2.遵循安全用药指导原则
 
做到合理用药用应遵循总体的原则是:安全、有效、经济。安全的意义在于用最小的治疗风险让患者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临床上不同的药物其有效性在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别:根除病源治愈疾病、延缓疾病进程、缓解临床症状、预防疾病发生、避免不良反应、调节人体生理机能等;保证药物安全有效后,考虑是否经济,患者能否承受得起。药物是特殊的商品,具有双重性,有治疗作用及副作用,如果使用不当,很可能产生不良反应,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还会给患者造成痛苦,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实践中如何具体做到合理用药呢?
 
首先是:症状严重时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症状轻可以到正规药店购买非处方药,并按药品说明书或在药师的指导下使用,无效时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其次是:能不吃药就不吃药,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脉。口服药品的有害成分会被胃肠道的安全屏障阻挡掉。肌注给药是将药品注射到肌肉内,其有效成分和有害成分是逐渐扩散到全身的。静脉给药是将药品直接打到静脉血管内,其有效成分和有害成分是迅速到达全身的,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则多半是严重的和迅速的。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在没有医务人员照料的家中打点滴是万万不可以的。
 
3.合理使用非处方药
 
说到用药,就一定要先弄清楚自己生了什么病,弄清楚自己该用什么药,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对症下药”。因为疾病诊断和用药都是非常专业的事情,所以非处方药“对症下药”自我治疗的范围仅仅局限于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头痛、发热、跌打损伤等。然而,看似简单的头痛、发热,有时可能是严重疾病的前兆,所以非处方药说明书中都有“用药几天后未见好转,应及时就医”的注意事项,千万不能因为不正确的自我治疗而延误病情。
 
4.合理使用处方药
 
慢性病由于需要长期治疗,医生开的处方药会比较多,比如:降压药、降糖药。得急性病时,好的快的,没用完的处方药也会剩下来,比如:治疗感冒的解热镇痛药和抗菌药,或者治疗其他急性病剩余的药。对于处方药应该按照医生的医嘱正确使用和随诊,并且在发生任何异常情况时随时就医。治疗急性病剩余的处方药,一般不应用于自我治疗,即便你具有一定的医学常识也不妥。因为即使你这次生病的情况和之前的类似,但也有可能不是同一种疾病。“久病成医”只能说明你对自己病了解的比常人多,而不等于你会看病,这完全是两码事。为避免剩余处方药的浪费,你首先要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贮存条件妥善保管,有效期内的可以在下次生病时带上,咨询医生同意后,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5.家庭几种不合理用药的现象
 
家庭中不合理用药现象比较突出地反映在非处方药中毒和非处方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上,有以下几种:
 
1、“老毛病”现象。有的人自我感觉不适,或“老毛病”复发,凭经验自行购药。这种做法有可能因反复使用某种药,而产生药源性疾病。
 
2、随意增减药物用量这种不规范用药,尤其是抗生素类药物,极易导致耐药菌种增多和产生二重感染等。
 
3、模仿他人用药。有的病人看到别人吃某种药,感觉症状相似,自己也跟着吃。在病因不清、不同的情况下,模仿用药等于无的放矢,轻则无效,重则延误病情。
 
4、多药并用。不少人有这种心态,对一时难以确诊的疾病,会盲目采用多药并用打歼灭战,这是很危险的。
 
6.要做到合理用药须注意哪些问题
 
医生给病人治疗疾病时如何合理用药是专业性很强的问题,病人在使用药品时,要做到合理用药须注意哪些问题呢?
 
(1)没有明确的诊断,病人不要擅自盲目用药。临床医务人员也须不断学习,才能正确使用药物。因此,患病后一定要请医生诊断明确,切勿因是“小病小痛”而擅自用药,造成病情的延误或不良反应的发生。
 
(2)严格遵照医嘱用药。药品治疗方案是根据病情及病人的生理特点等诸多因素综合后决定的,切不可随意更改,以确保药品的治疗效果。
 
(3)不要迷信某些药品,譬如过分地迷信新药、进口药、贵重药、滋补保健药品等等,这些错误的用药心理会导致滥用药物。
 
(4)用药后要密切注意病情的发展。医生配给药物后,病人要按医嘱用药,并随时注意观察、体验病情的变化,及时反馈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供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对出现的严重不良反应的要及时停药就诊。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健客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