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怎么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关键

   近期,网上流传这么个帖子:熊孩子猛推孕妇,就为了看看孕妇会不会流产。

 
  如果只是哭闹、要零食,这种“熊”尚且可以理解,但故意伤害别人,不管是多小的孩子子,都是不应该的。
 
  年龄小,做错一些无伤大雅的事,并有悔过之心,也是情有可原。
 
  但孩子还小,决不能成为纵容孩子过失、要求社会“谅解”的借口。
 
  然而比熊孩子更可怕的是,熊孩子背后的家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重要性对个人成长至关重要,尤其是家庭教育。
 
  国外有项关于“教导家长如何减少孩子破坏行为”的研究。
 
  大多数育儿计划旨在教导家长如何减少孩子的破坏行为。而这项新研究着眼于育儿计划项目的150多项研究,根据儿童是否已经表现出行为问题,找出最佳效果的差异。
 
  这项工作由阿姆斯特丹大学、卡迪夫大学、牛津大学和乌得勒支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在儿童发展研究协会出版的儿童发展杂志上发表。
 
       赏罚分明很重要
 
  “我们发现,当严重破坏性行为已经出现在儿童身上时,教育家长如何管理这种行为并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比仅仅告诉父母如何管理孩子的破坏性行为更有效,”在阿姆斯特丹大学领导这项研究的儿童助理教授PattyLeijten解释道,“然而,当破坏性行为尚未造成问题时,教导父母两种策略并不比仅仅教授行为管理策略更有帮助。”
 
  严重破坏行为被定义为公开不合作和敌对行为,包括经常发脾气,与成年人过度争论,蓄意企图惹恼或打扰其他人。行为管理策略包括增加对孩子积极行为的赞赏和消极行为的惩罚,如对破坏性行为的超时设定。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策略包括激发父母对孩子需求的敏感度。
 
      最佳方法:建立良好亲子关系与教育并行
 
  研究人员观察了156项致力于减少2至10岁儿童破坏性行为的相关育儿计划有效性的研究。这些研究涉及20个国家的一系列社会经济背景的15,000多个家庭。因为这项研究不同于仅仅告诉父母行为管理策略的研究,而是将建立亲子关系与行为管理策略相结合,这项研究可以比较这些常用方法的有效性。
 
  “决策者和服务提供者应该意识到,不同的家庭可能需要不同的策略来减少儿童的破坏性行为,旨在防止严重破坏性行为和治疗严重破坏性行为的计划可能需要不同的方法。”这项研究的著作人之一,G.J.卡伦夫大学社会科学和健康高级讲师Melendez-Torres说。
 
  “在行为管理中增加建立亲子关系的策略,可能有利于那些还没有以其他方式形成严重破坏性行为的儿童,例如鼓励父母和孩子之间更好的整体沟通,但这并不能减少这些儿童的破坏行为。但对于儿童谁已经制定了严重的破坏行为,加强关系建设行为管理是减少这些问题的关键。”
 
  小编说,对于熊孩子,以暴制暴有时候更有效。当然,是以惩戒为目的的暴力,而非泄愤。
 
  研究来源:
 
  《每日科学》(sciencedaily)
 
   健客专稿,转载请注明来源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健客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