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冷忽热闹心悸~缓解二尖瓣脱垂,3大体质保健方法大不同!

 天气忽冷忽热,又心悸了吗?小心,可能是二尖瓣脱垂发作了!二尖瓣脱垂是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近年确诊个案有增加的趋势,且多为年轻又身材高瘦的女性。中医表示,二尖瓣脱垂不一定要动手术,但容易随天气变化、压力和过劳而发作,出现心悸、胸闷等不适,建议平时做好体质保养,让心脏乖乖不生气。

 
“二尖瓣”就像是隔开左心房和左心室两个房间的门,会随着左心室收缩和放松而关闭、打开,一旦发生该关时关不紧的情况,即为二尖瓣脱垂。绝大部分的二尖瓣脱垂患者不用手术治疗,只要好好调整生活习惯就能改善,但也有部分患者则需仰赖药物的帮助缓解不适。
 
不过,临床发现有许多二尖瓣脱垂患者不愿长期服用西药控制,转而寻求中医的协助。黄慧娟医生表示,二尖瓣脱垂患者在门诊最常描述的症状之一就是心悸,并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心态,认为心脏功能太差就该补心,但其实,在中医的观念中,心悸的问题根源不一定是心,也可能是肝气不畅所致,调理前应先充分辩证。

二尖瓣脱垂酿心悸日常保健分3类型
 
对于二尖瓣脱垂患者的心悸问题,黄慧娟医生从症状表现,大致分成3种可能原因和类型,并提供对应的保健之道,帮助大家远离心悸和二尖瓣脱垂发作的烦恼。
 
肝气郁结的二尖瓣脱垂患者,要预防心悸症状的发作,首要之务是“放轻松”,别让压力害心脏不开心!

类型1/肝气郁结
 
心悸常发生在焦虑状态下的人,多属于“肝气郁结”体质,平时个性比较敏感,只要稍微一感觉压力就容易紧张,且常有肩颈酸痛、胃胀和心律不整的症状,但不一定怕冷
 
肝气郁结的二尖瓣脱垂患者,要预防心悸症状的发作,首要之务是“放轻松”,别让压力害心脏不开心!另外,平时也可以多按摩手部“合谷穴”和足部“太冲穴”,尤其太冲穴为肝经的原穴,两穴相配能够促进气血循环,疏肝解郁,帮助稳定情绪,让人平静,进而保护心脏健康。
 
而在饮食部分,凡是性味太冷(如:白菜、白萝卜)、太补(如:胡椒、肉桂)或太辣(如辣椒)的食物,都不宜食用;尽量以清淡口味、平性食物为摄取原则。
 
心阳虚体质的人,日常保健建议藉由温灸或艾灸腹部“关元穴”和“气海穴”的方式,让热力深入穴位,激发气血循环。

类型2/心阳虚
 
若是心悸常合并一动就喘、怕冷畏寒、夏天衣服也穿很多、容易腹泻等症状,多属于心之阳气不足的“心阳虚”体质。此体质在调理上较为困难,临床上常用四逆汤或附子理中汤等补阳药,而在居家照护部分,光靠一般穴位按摩是行不通的,必需藉由温灸或艾灸腹部“关元穴”和“气海穴”的方式,让热力深入穴位,激发气血循环。
 
而在饮食部分,心阳虚的二尖瓣脱垂患者,切记勿食生冷的食物,例如:生鱼片、柑橘、白萝卜、白菜和冰凉饮料等;可多吃属性温热的食物,例如:姜、韭菜等,帮助提升心之阳气。
 
虽然绝大部分的二尖瓣脱垂患者程度轻微,调整生活习惯就会好,但医生仍建议每隔几年还是要到心脏科门诊追踪,以确保心脏的健康。

类型3/心血虚
 
“心阳虚”是心之阳气不足,“心血虚”则是指心血不足,多因大量失血,过度劳神,或血的生化之源不足所导致。心血虚的人,体型普遍偏瘦,除了有心悸的困扰之外,还常合并排便不顺、睡不好、脸色苍白和四肢冰冷等虚弱症状。
 
中医临床常用炙甘草汤调理心血虚之症,而在居家保健部分,黄慧娟医生建议可多摄取红色和含铁食物,红色入心,铁质则是重要的造血原料。另外,有空时多按摩手部“内关穴”以调养胸腹之气,以及小腿处的“三阴交穴”,也都有调养心血、预防心悸的作用。

【健康小叮咛】
 
虽然绝大部分的二尖瓣脱垂患者程度轻微,只需要调整作息、放松心情、保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和注意饮食,就能改善心悸、胸闷、头晕等不适,但中医师提醒,毕竟是心脏的问题,建议每隔几年还是要到心脏科门诊追踪,以确保心脏的健康。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健客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