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日益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我国又是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药物治疗是糖尿病治疗要点志异,降糖药的研发刻不容缓。肠促胰素作为一种新型降糖药,其作用机制、疗效以及不良反应一直都备受关注。
肠促胰素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正常人进餐后,肠道细胞就会开始分泌肠促胰素。肠促胰素能够刺激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以减少餐后血糖的升高和波动,这一系列反应即是“肠促胰素效应”。
2型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虽然餐后肠促胰素的分泌量有所减少,但是仍然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并降低血糖。与传统降糖药相比,肠促胰素类药物在控制血糖、控制体重、保护胰岛功能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肠促胰素类药物主要包括GLP-1受体激动剂和DPP-4抑制剂两大类。GLP-1受体激动剂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并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改善β细胞功能、增加β细胞数量。
研究发现,对餐后的2型糖尿病患者输注GLP-1后,其体内胰岛素水平会显著提高;但等血糖正常后再次输注GLP-1,胰岛素水平却不再升高,血糖水平维持稳定,不再下降。因此,GLP-1的分泌与血糖水平和胰岛素分泌紧密相关,仅在血糖浓度升高时才出现,当血糖浓度恢复正常后消失。
生理状态下内源性GLP-1的半衰期很短,进入血液循环后迅速被DPP-4裂解而失活。DPP-4抑制剂,能够选择性抑制DPP-4的活性,阻止GLP-1的裂解,延长其半衰期,从而调节血糖。
肠促胰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目前肠促胰素类药物药物已在临床上使用,在广泛应用的同时其不良反应也逐渐显现。对于患者和患者家属来说,配合医生治疗的同时,也应及时关注自身身体变化,及时反馈给医生,以取得最佳疗效。
低血糖反应
虽然与传统降糖药相比,肠促胰素类药物低血糖的发生率较低,但是也不能掉以轻心。
胃肠道反应
肠促胰素类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可能会有恶心、呕吐等不适。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应注意。
胰腺疾病
初次使用肠促胰素类药物的患者应注意用药后有无急性胰腺炎等疾病症状,如发现应立即停用并咨询医生。
其他不良反应
如果患者在用药时发现过敏、头痛、呼吸道感染等常见不良反应,也应及时停药告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