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检出现蛋白,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到肾内科就诊。持续的蛋白尿是肾损害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今天我们就来全面分析尿蛋白检查。
蛋白尿的概念:
1、蛋白尿:成人蛋白尿定量大于150mg/天,儿童大于300mg/天
2、肾病范围蛋白尿:尿蛋白定量大于3.5g/天,也称大量蛋白尿
3、微量白蛋白:白蛋白量在30-300mg/天
蛋白尿的分类
1、假性蛋白尿
以下这些原因不是真正意义的蛋白尿
1)体液污染:血液、月经、脓液、精液、肿瘤分泌物、炎症分泌物
2)尿液放置时间太长,冷却后结晶析出
3)乳糜尿
2、生理性蛋白尿(一过性)
1)功能性:因为寒冷、过度紧张、剧烈运动、发高烧
2)直立性:青少年、体型消瘦,直立位蛋白阳性,卧位平躺一段时间消失,这种情况蛋白量小于1g,可以做直立位试验检查
3、病理性蛋白尿
1)肾实质:因肾小球以及小管损伤引起,这是最常见的
2)肾淤血:静脉栓塞等原因
3)血液中异常蛋白:肌红蛋白、本-周蛋白等从尿液排出
蛋白尿的检验
1)尿常规中的蛋白:
这是一张尿常规化验单,画红线的部分是尿蛋白的测试项目,正常情况是阴性的,也有的用-表示。
±表示弱阳性,有的医院用的英文trace、有的医院用微量代表,这些都是一个意思。再往后浓度变高就用+,++,+++,++++这样表示,加号越多,表示蛋白浓度越高。
尿常规检查一般要求晨尿的清洁中段部分,也就是起床后的第一次尿,这时候尿液浓度比较高,更容易反映问题。
尿常规中尿蛋白是定性检查,反映的一次性的浓度,有时喝水太少导致尿液过度浓缩,或者尿道口因为分泌物污染,正常人也可以出现微量,甚至1+的情况,或者是刚才所讲的发热、运动后等,为了避免误诊,应该消除外因后复查几次,而不是一次尿常规立刻就吓到瘫软。
在监测蛋白时,有时存在常规中尿蛋白定性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有不相符合的情况,以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准。
2)24小时尿蛋白定量
尿蛋白总定量评价的金标准,目前各大指南中的治疗方案制定,基本都以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标准。
不像尿常规中尿蛋白定性检查受到喝水量等影响,24小时定量包括一整天所有排泄的蛋白量,它不会受到喝水量、尿量的影响。
但是24小时尿留得对才能留得准,具体24小时怎么留,可以点击留24小时尿有什么讲究?
3)微量白蛋白
尿白蛋白是总蛋白尿中的一个重要成分,这个项目主要用于肾病早期阶段的蛋白量评价。
微量白蛋白比尿总蛋白更为敏感,可以作为高血压、糖尿病这类肾脏病高危人群早期肾脏方面的检查,更有利于及早发现肾病苗头。
对于已经有明显蛋白尿的患者,更适合采用24小时尿蛋白检测。
4)尿蛋白肌酐比
经常有患者问,24小时留得太麻烦了,有没有比24小时更方便的尿蛋白定量方法呢?
可以考虑尿蛋白肌酐比。
目前很多研究表明尿蛋白肌酐比可以作为监测尿蛋白排泄情况。2005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海燕教授发表在《中华肾脏病杂志》一篇研究显示,尿蛋白肌酐比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有比较好的相关性,为了减少肾友们活动对结果的影响,测定晨尿的尿蛋白肌酐比最好。
5)尿蛋白电泳
这是区分尿蛋白来源于肾小球还是肾小管的一个检查。
通过尿蛋白电泳,我们能了解尿蛋白中的低分子、中分子(主要是白蛋白)、大分子蛋白的比例,通过此测定可以估计肾脏病变的位置是肾小球还是肾小管或者二者都有。
一般来说,中分子和大分子蛋白,多见于肾小球病变;小分子为主的蛋白尿(比例大于10%提示异常),常见于肾小管病变;而混合性蛋白尿(各种蛋白都有)则多见于肾小球与肾小管同时有病变。
举个例子:一个患者的尿蛋白电泳化验单显示:
小分子蛋白54%,白蛋白43%,大分子蛋白3%。这就提示以小分子蛋白为主,是肾小管来源的尿蛋白。
6)肾小管检查中的蛋白
尿β2-微球蛋白、尿α1-微球蛋白、NAG酶这几项都是常用于肾小管损伤的检测项目,肾小管损伤时,这些值会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