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又感冒了!”这是最近几天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
每到冬天肾友们最害怕就是感冒,感冒后身体免疫力下降,极易导致病情加重复发。最敏感的指标就是蛋白尿了,蛋白尿的加重对病情的控制是非常不利的。
治疗蛋白尿肾友们常用药物就是激素,大家都知道长时间服用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形成依赖,有些肾友甚至会陷入“停激素及复发”的怪圈。结果不仅病情没控制住,反而病情越来越重了。
那难道就没有其他降蛋白的药物了吗?并不是,今天就给大家说两种降蛋白效果比较好的“降压药”。
啥?降压药也能降蛋白?别着急,接着往下看:
先来讲讲这两种降压药是如何发挥作用及使用效果更好:
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制剂)
这是给蛋白尿患者用的降压药中的一种,如托普利、贝那普利、培哚普利、福辛普利等,所以这类药又称为“普利类”降压药。
普利类药物是通过降低系统血压和肾脏内压力来发挥降蛋白的作用。
肾脏内压力减小可以改善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从而减少蛋白的漏出。蛋白尿作为影响肾功能的进展的独立因素,阻止了蛋白的漏出,也就对抑制肾脏组织细胞纤维化和保护肾功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类药物对严重的蛋白尿情况效果更明显,多数患者在用药5天左右蛋白尿明显减少,长期用药可减少蛋白尿30%—50%左右。
二、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
这类降压药又称为“沙坦类”,如缬沙坦(代文),替米沙坦(美卡素),氯沙坦(科素亚),厄贝沙坦(安博维)等。肾友们对这类药物应该不是很陌生,在肾病3期后不少伴有高血压的肾友们也会用到这类药物。
那沙坦类的药物是如何发挥抑制蛋白漏出的作用的?
整体来说是一个因果关系:肾素——血管紧张素II——高血压(蛋白、肾功能)。
肾脏受损后,肾脏会分泌物质肾素(一种酶),肾素会使血管紧张素分解产生血管紧张素II。血管紧张素II在体内产生过多,就会致使血管硬化、水钠潴留、血压升高,从而影响肾功能,导致蛋白漏出。
因此只要抑制血管紧张素II的产生,就能够降低血压,减少蛋白尿的漏出,起到保护肾功能的作用。而沙坦类的药物的功能就在于能起到抑制血管紧张素II的作用。
药物虽好,但不是谁都能用,有下面症状的患者不能用:
1、高血钾患者;
2、孕妇;
3、肌酐大于265的患者(肾功能不全慎用);
4、双侧肾动脉狭窄;
5、既往病史出险咳嗽的患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