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专家共识,糖尿病首选的诊断指标
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在有条件的地区采用糖化血红蛋白(HbA1c)诊断糖尿病。HbA1c达标是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以及评价糖尿病治疗方案有效性的标准,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国际上逐步推广应用的一个指标。目前,在相当一部分国家和地区HbA1c是糖尿病首选诊断指标,我国新版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1]建议:"暂不推荐在我国将HbA1c作为糖尿病诊断切点,但对于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并有严格质量控制,正常参考值在4.0%~6.0%的医院,HbA1c≥6.5%可作为诊断糖尿病的参考。"因此,保证HbA1c测定质量十分重要。
一、糖尿病首选的诊断指标
糖尿病首选的诊断指标为什么是HbA1c而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血浆(清)葡萄糖?这主要源于糖尿病诊疗理念的变迁。以往糖尿病主要是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而被定义、识别和诊断的,血糖水平仅作为确定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辅助指标,随着医学的发展、进步,糖尿病已经从与机体不适和病痛相关的"临床疾病"演变为依据与亚临床性糖尿病微血管损害相关的血糖水平而诊断的"数字病",在这种情形下,血糖水平的检测从辅助诊断的位置上升到诊断糖尿病的主要地位。因此,血糖检测的准确性、多次检测的可重复性以及基于血糖的诊断方法的可操作性就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而采用简单、易行且重复性好的糖尿病诊断工具也是现实糖尿病防治工作中提出的重要需求。
传统的血浆(清)葡萄糖测定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首先是生物学变异大,同一个体内差异达到5.3%~8.3%,不同个体间则可以达到12.5%;其次是需要特定时间采血,空腹血糖需要空腹8h以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更是耗时;还易受短期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最棘手的问题是体外糖酵解,采血后离体血糖随着时间的推移葡萄糖浓度会下降,即使采用氟化钠作为糖酵解抑制剂,由于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参与糖酵解的酶的活性而达到抑制糖酵解的目的,所以其起效也要在4h以上;因此,无法达到检测的准确性和多次检测的可重复性的要求。而HbA1c由于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稳定产物,所以其具有:离体样本稳定,常温可稳定24h;生物学变异小,在2.0%以内;且无需空腹,可任意时间采血;相对来讲不受短期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等特点;更为重要的是,HbA1c测定有国际公认的参考体系,可以监测其结果的准确性;HbA1c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好于血浆(清)葡萄糖。所以,HbA1c的测定能满足糖尿病防治工作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