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一到冬天,村里、小区里就经常有老年人去世?严寒的冬季是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死亡率最高的季节,老人要是能扛过冬天,熬到春天,又能平安过一年。
国外也有类似现象。前不久,英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公布一组居民冬季死亡人数数据,去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冬季死亡人数比其他季节多4.4万,其中7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3.6万,老人成为冬季死亡高发人群!
那老人怎样才能度过冬天这个坎呢?先说大家较熟悉的:
患有哮喘、肺炎、咽炎、支气管炎的老年人
在暖气旁边放一盆清水,使室内空气保持一定的湿度,因为空气干燥会影响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
有高血压、高血脂的老年人
密切监测血压,服降压药时不可随意停服,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药物
有骨折的老年人
大部分骨折患者需要长期卧床,卧床导致血液循环减慢,尤其是下肢的静脉血液,由于没有肌肉的收缩,就更容易产生血栓,导致骨折病人猝死。应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避免运动损伤。
肠胃功能差的老人
常喝温水,吃温热的食物。胃寒病人可多喝胡椒猪肚汤、生姜水。
低体温
易忽视的死亡原因
低体温是什么?
老人冬季低体温是指肛门内温度降至35℃以下时的一种综合征。一般在室内温度降至18℃~10℃时最易发生。据国外调查,患病率大约在10%左右。70岁以上的老人若发生低体温,死亡率高达70%。
当体温降至35℃~36℃时,老人往往还能自诉冷感,一旦体温下降至35℃以下时,病人反倒没有寒冷感觉,这可能与意识逐渐丧失有关。由于低体温测试起来麻烦,很多人也不知道低体温会诱发死亡,所以,也没引起多数老年人和家属的注意。
发生这种病症的老人,可出现运动失调,在离床时常会突然摔倒或在夜间小便时跌倒,以致常在数小时后才被发现,因而容易引发危险,甚至可因突发性室颤及心跳骤停而导致死亡。
低体温的前兆:
四肢冰凉,面部水肿、灰白,颈部及四肢肌肉僵硬,胃部胀满,不思饮食,或有寒颤,或有紫癜,有的老人动作思维发生障碍。
前兆发生后常需要几天时间,才能形成低体温死亡。
如何防止低体温死亡?
遗憾的是,老人低体温没有特效治疗药物,所以重在平时预防。做到以下几点,多少会减少低体温死亡的概率:
★选择阳光充足的房间做居室,多晒太阳。
★衣被应柔软轻便、保暖性能好(如轻便的皮衣、羽绒服等),忌硬重厚的衣服。
★天气越冷头部散失热量的比例越大,所以平时(特别是外出时)一定要戴帽子、戴围巾和穿棉鞋,防止鞋袜湿冷。
★高龄老人不可独居;住房应安装取暖设施,室温保持在18℃以上。
★适当食用高热量食品,如羊肉、牛肉、鸡肉、鱼类、豆制品及生姜、辣椒、芝麻、核桃、海带等为最佳。(若老人是肾病,不宜食用牛羊肉、辣椒、海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