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在中医上来讲的话,就是治疗气虚证的方法,气虚证是指体内的元气不足,气的推动、固摄、防御、气化等等的功能减退,可能还有脾胃等脏器的机能的减退。
主要的症状的表现是精神萎靡、易乏力、气短、食欲不振等等。
一般来说,气虚是分好几种的,主要还是看脏器,不同脏器的气虚导致的症状也会有所不同,一般会导致以下几点症状。
1、小便不利、易感冒
如果是肺气虚的话,会影响人体整体的新陈代谢,因为肺主气,主一身五脏六腑之气。若这边气虚的话,就会导致少气懒言、声音低沉、胸闷、小便不利,甚至会导致哮喘、感冒等症状的出现。
外在的表现就会显得整个人不精神、咳嗽、气短,长时间的话,会导致肺病的出现。
如果出现这样类似的症状的话,就要注意肺的调理了,要多吃粗粮和含有丰富B族维生素的食物。
2、精神乏力、腰膝酸软
如果是肾气虚的话,会导致整个人的精神显得乏力,做事都没有什么精神,小便的次数也会比较多,因为肾是促进身体排毒的器官,所以肾气虚的话,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排毒功能,对大小便的影响会比较大一点,其他的主要外在表现是舌苔比较淡、健忘、脉弱,如果身体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就要注意肾脏的调理了哟。
3、食物不消化、面色萎黄
因为脾是主运化水谷的功效的,所以如果是脾气虚的话,就会导致食物不消化、食欲不振的现象,外在的表现主要是拉肚子、吃东西不消化、倦怠乏力,形体消瘦等等,如果出现这样的症状的话,建议这段时间好好注意饮食,尽量不要吃不易消化的食物,还要注意脾脏的调理。
4、心悸、气短、多汗
如果是心气虚的话,就会导致心悸、气短、多汗,因为全身的血液的流动主要是靠心脏这边的跳动,如果心气虚的话,就鼓动不了动脉,就会导致神疲体倦、容易干不了重活,气短、多汗,所以这个时候,建议还是去医院看一下医生,以便得到及时的治疗,以免出现更加不好的症状。
6种食物帮助气虚者调理身体
1、粳米
性平,味甘,能补中益气。早在《别录》中即有主益气的记载,唐代食医孟诜亦云:粳米温中,益气。清·王孟英还把粳米粥誉之为贫人之参汤,他说:贫人患虚症,以浓米汤代参汤。气虚者宜常食之。
2、大枣
性温,味甘,为常食之物,它有益气补血的功效,历代医家常用之于气虚病人。《别录》说它补中益气,强力。唐代食医孟诜亦云:大枣补不足气,煮食补肠胃,肥中益气第一。所以,气虚者宜用大枣煨烂服食为佳。
3、牛肉
性平,味甘,有益气血、补脾胃、强筋骨的作用。名医《别录》中说:牛肉安中益气,养脾胃。《韩氏医通》还说:黄牛肉,补气,与绵黄芪同功。足见牛肉补气之力,故气虚者宜常食之。
4、山药
为补气食品,凡气虚体质或久病气虚者,宜常食之,最为有益。山药可以补肺气,补脾气,补肾气,故凡肺气虚或肾气虚或脾气虚的方药中,都常用到它。
5、鸡肉
性温,味甘,有温中、益气、补精、养血的功效。无论气虚、血虚、肾虚,皆宜食之。民间对气虚之人,有用黄芪煨老母鸡的习惯,更能增加补气作用。
6、鳝鱼
性温,味甘,有补虚损、益气力、强筋骨的作用,气虚者宜常食之。《千金·食治》就曾说它主少气吸吸,足不能立地。《本草衍义补遗》亦云:黄鳝善补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