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影响新生儿菌群的因素,陈教授讲了以下方面:
1.母亲因素:主要通过垂直传播,如母亲有阴道炎、羊膜囊羊绒炎等阴道感染,不但可以造成早产,且可引起新生儿败血症。
2.分娩方式:顺产及剖宫产方式的不同,新生儿首次接触微生物不同。顺产是以乳酸菌为主,而剖宫产则为葡萄球菌为主(多可致病),且有肠道拟杆菌的缺乏或定植延迟,从另一方面提示剖宫产对人体并不好,不要盲目行剖宫产。
3.喂养:母乳存在许多菌群,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链球菌等,强调母乳喂养的重要性,母乳喂养在肠道方面,可以营造酸性环境,抑制常见的致病菌;在肺部,延长母乳喂养可以改善新生儿肺部感染;其他如增强抵抗力、减低肥胖及过敏等作用。再者,陈院长提到,母乳虽然存在细菌,但多不致病,有建母乳库的医院,不推荐对母乳行细菌培养检查,母乳在4℃冰箱保存可长达3天。而配方奶喂养,菌群以大肠杆菌、乳酸菌、艰难梭菌等为主。
4.抗生素的使用:可以扰乱新生儿微生物微环境。除万古霉素外,各种抗生素会降低肠道菌群的丰富性,并可改变细菌、病毒及真菌之间的微环境平衡。
5.环境因素:可通过接触而传播,尤其是新生儿病房。
6.宿主基因:微生物群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对于益生菌是否有益?可用于哪些疾病?陈院长列举了外国许多文献进行论述。
1.没有足够证据表明益生菌治疗对妊娠期阴道感染孕妇早产或合并症有影响。
2.低质量文献示益生菌能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但安全性及有效性有待观察。
3.肠道给予益生菌能预防早产儿NEC的发生及死亡率,减少发病率,减轻病情,但还需要确定是何种益生菌、剂量及使用时机等问题。
4.没有足够证据额外补充益生菌来预防过敏性疾病的作用,不推荐预防性使用。
5.中度证据表明益生菌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有保护性作用。
6.对早产儿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影响,目前暂无结论。
■益生菌使用时机?益生菌的使用需注意什么?
使用时机:出生后48小时或喂养开始时,至出院时停止,不建议出院带药。
使用时需注意事项:
1.需要时才考虑使用,并建议单药(益生菌制剂)使用。
2.急性期、危重症患儿尽量不要使用。
3.需重视外国研究文献中使用的菌群,国内是否有该益生菌。
4.不使用含有肠球菌的益生菌制剂。
维持肠道健康平衡,益生菌的地位举足轻重。最早,益生菌源于希腊语“对生命有益”,它们是定植于人体肠道内、能产生确切健康功效的活的有益微生物的总称。它具有改善肠道内环境、增强免疫力和抗肿瘤等多种作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且安全有效。
一百多年前,俄国免疫学家梅哥尼科夫(Metchnikoff)注意到保加利亚的农民比较健康长寿。他把原因归结于他们所食用的发酵牛奶中含有的活细菌,这就是益生菌概念的产生。随后的一百多年中,科学研究逐渐认可了这个概念,认为补充足够数量、适当种类的活细菌,有助于人类增强免疫力、抵抗细菌感染等等。
近几年专家的研究表明,用产蛋白酶的益生菌制成益生菌剂饲喂肉鸡,能明显促进它们免疫器官和消化道的生长发育,还能明显提高循环抗体的水平和消化道内容物中的蛋白酶活力。在小白鼠试验中也发现益生菌制剂有一定的抗辐射、抗疲劳、保护肝脏和润肠通便的作用。
而今年4月法国媒体《Topsante》报道,新西兰关于益生菌的最新研究表明:益生菌可降低女性孕期糖尿病风险。
随着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的进一步探索,益生菌在临床的应用领域将会不断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