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晚期胃癌仍是以化疗药物为基础的治疗,这些化疗药物主要包括氟尿嘧啶氯化钠注射液、紫杉醇类、铂类、拓扑异构酶I类抑制剂和蒽环类。这些化疗药物会有一些常见的生物标记物(biomarker),比如氟尿嘧啶类的胸苷磷酸化酶(TP)和胸甘酸合成酶,铂类可能与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的变化有关系,另外紫杉类与β-微管蛋白III有关。但这些化疗药物敏感的biomarker目前存在很多挑战。首先这些研究多为回顾性研究,尚无大型前瞻性研究验证上述biomarker的有效性。其次在肺癌中进行的一项biomarker指导下的化疗前瞻性研究结果为阴性。此外,胃癌异质性强,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复杂,单靠1、2种biomarker来预测一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是不准确的。
胃癌的分型进展
早在1923年,胃癌就有了Borrmann分型,这是胃癌大体的形态分型。到1965年,针对胃癌有了组织学分析,Lauren分型和WHO分型,直到现在临床上仍然一直采用这些分型。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胃癌更趋于分子病理的分型,也就是基因分型。
胃癌发病的罪魁祸首是幽门螺旋杆菌(HP),HP引起胃炎,在非萎缩性胃炎和浅表型胃炎这部分患者中,由于基因的突变、扩增等变化可能会发生弥漫型胃癌。而另一部分发生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等,形成腺瘤增生,逐步演变成肠型胃癌。不同的Lauren分型对化疗的反应不同可能源于不同的病理分子机制,顺铂、伊立替康和紫杉类药物对弥漫型胃癌的敏感程度要高于肠型胃癌,而奥沙利铂则对肠型胃癌的敏感程度更高一些。
胃癌分子病理分型将为Biomarker指导下的晚期胃癌化疗和靶向治疗奠定基础
与传统病理分型相比,以肿瘤分子表达为特征的分子病理分型(基因分型)与个体化治疗的发展联系更为密切。胃癌从组织学分型到基因分型,将对胃癌药物治疗疗效预测更具有意义。基因分型将对胃癌患者个体化治疗和靶向治疗临床试验提供广阔的应用前景。以基因分型这种方式将胃癌进行分类将有助于研究人员招募临床试验患者,让测试药物能够精准治疗特异的胃癌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