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是机械瓣置换术后十余年病人,出现瓣周漏,辗转来本人所供职的医院就诊。常规处理是再次开胸手术,创伤大。我们采用介入微创方法,不开胸,完全封堵漏口,视频中可见开放的机械瓣膜,旁边是蘑菇状封堵伞。
人造瓣膜瓣周漏是瓣膜置换术后一种严重但也算常见的并发症。早年的资料,二尖瓣置换术的发生率为9%,主动脉瓣置换术为13%。目前,瓣周漏的发生率已降至1%以下。
瓣周漏是无法自愈的。长期拖延不治将导致:心功能不全,溶血,漏进一步扩大,细菌赘生物生长。
瓣周漏发生的原因,主要由于手术操作技术不当,如针距过宽,打结不牢或线结脱开,缝线割裂瓣环所引起。
瓣膜黏液样变性或钙化灶清除不彻底,是促使瓣周漏发生的一个因素。此外,人造瓣膜心内膜炎也是瓣周漏的常见原因。主动脉瓣区瓣周漏可发生在瓣环的各个部位,而二尖瓣则常见于前瓣叶区。
临床上我们还可见到一类情况,就是患者自身的慢性感染导致的瓣周漏。其中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譬如红斑狼疮、大动脉炎、干燥综合征,同时合并长期服用激素的病史。再就是有些贫困地区的病人术后长期营养不良,组织薄弱,同时又从事重体力劳动,这样也会导致瓣周漏。
瓣周漏的临床表现根据返流程度的轻重而有所不同。
轻度的症状轻微,甚至没有任何症状。
较重者会因局部血流剪切力过大和漏口表面组织粗糙所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或产生类似瓣膜关闭不全的表现及后果,其严重程度主要与漏口的大小有关;但发生在不同的瓣膜部位也有差异。
主动脉瓣区的瓣周漏临床表现最重,二尖瓣区次之,三尖瓣因收缩期压差小,症状较轻。
目前治疗瓣周漏三种方法,1)药物,2)再次手术,3)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只是暂时稳定病情,其目的是稳定心功能,暂时延缓病情发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用药主要有倍他乐克,利尿剂,ACEI制剂等。
经心脏超声尤其是造影检查明确诊断之后,目前首选介入治疗。这种手术方式成功率远远大于再次开胸手术,且风险低,创伤小。一般住院2-3天即可。
现在国外(美国和欧洲)指南上对瓣周漏治疗原则是:大量返流(漏非常大)建议手术,少量或者中量漏建议介入修补。
当然,也有一些病人并不适合做介入:
1)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白塞氏病而漏很大);
2)漏口有细菌赘生物;
3)漏的范围极广或多处,人工瓣随着心跳浮动等等。
如为多发性漏口,瓣环组织缺损较大,瓣周漏并发心内膜炎,或生物瓣应用年限较长的病人,应做再次瓣膜置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