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处关节在睡梦中也会脱臼?自由,总要付出代价!

  脱臼就是关节脱位,最容易脱位的关节是肩关节,占了全身关节脱位的45%。而且复位后仍有可能复发,变成习惯性脱臼。

  轻的在运动时复发,重的睡梦中也会脱位,导致心中长期存在如同西谚中对“没落地的靴子”的恐惧感。运动员一旦患上此病,等于运动生涯终结。

  要想知道肩关节为什么会习惯性脱臼,就要先了解它如何维持稳定。

  自由,总要付出代价

  肩关节具有“头大盂小根基浅”的特点,使得肱骨头可大范围活动,但自由总要付出代价,这就是肩关节潜在不稳定的“原罪”——因为缺乏肩胛盂对肱骨头的骨性包容,它的稳定性只能走“以柔克刚”的路子,更加依赖肌肉、关节盂唇和韧带等软组织。稳定机制更像太极拳,讲究的是平衡协调。

  首先肩袖的四块肌肉从前,上,后三个方向抱紧肱骨头,它们的合力形成肱骨关节的净作用力,这个净作用力只要落在肩胛盂范围内,肩关节就稳定,反之,肩关节就可能脱位。

  此外,肩胛盂周围还附有一圈盂唇和关节囊韧带复合体,形成了中央硬,周围软的碗状结构,加深了盂窝,其中还有少量的关节液粘合,产生负压吸住肱骨头,即所谓盂肱吸力杯机制。

  此外,盂唇还兼有本体感觉,当肩关节活动范围过大,要超过极限的时候,本体感觉会告诉你——

  哥们,悠着点!

  相爱,并相互伤害

  肩关节初次脱位时,盂唇和肩袖常常撕裂(盂唇的撕裂又称Bankart损伤),甚至将它们所附着的骨性肩胛盂也撕下一块,形成骨性Bankart损伤,撕裂的盂唇关节囊复合体因为挛缩,常难愈合,形成前方永久裂口,或在肩胛盂前下方畸形愈合,当肩关节外展外旋,“盂肱关节净作用力”落到前下方薄弱点位置,就发生肩关节前脱位。

  脱位后,肱骨头卡在肩胛盂的前下方,肱骨头的后上方和肩胛盂的前下方骨质互相挤压,形成“对吻损伤”,多次脱位的病人,肱骨头的后上方和肩胛盂的前下方都会有明显骨质缺失,这是“相爱并相互伤害”的典型案例,被称为“双极骨性缺损”,这种双极骨性缺损的病人在肩关节活动时更容易发生肱骨头脱出肩胛盂上的运动轨道,被称为肱骨头“出轨(offtrack)”,病人更容易发生肩关节脱位。

  研究表明:发生初次脱位时年龄越小,就越容易复发。比如,<20岁发生肩关节前脱位后,再次脱位的可能性高达90%,其再脱位的发生风险是>20岁的患者的12.7倍!因此可以这么说:年轻爱运动的人群,一旦发生肩关节脱位,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变成习惯性脱臼的几率非常大!

  还有人有表演脱位的意愿

  有时,不稳定不是继发于创伤或仅仅由轻微的损伤导致,病人常常说不出第一次脱位的确切原因。

  此类患者,肩胛盂往往更为扁平,关节囊更为松弛,神经肌肉控制力差,往往产生多方向的不稳,一旦脱位,往往进入不稳定的循环。此外,脑炎脑瘫、臂丛上干产瘫、中风、癫痫等神经肌肉控制受损亦容易导致肩关节脱位。

  另有部分患者因为心理因素,有表演肩关节脱位的意愿,即所谓随意性脱位。相比创伤引起的脱位,非创伤因素导致的脱位处理更困难,也更容易复发。

  人类在历史上很早就重视了对于肩关节脱位的治疗,因为在冷兵器时代,一旦在战斗中发生肩关节脱位,就意味着被杀。

  西方最早对肩关节脱位的报道见于人类最古老的医学书籍,《艾德温?史密斯纸草文稿》(公元前3000-2500年)。1968年,Hussein在《不列颠骨关节外科杂志》(JBJSBr)报道,在一副公元前1200年古埃及古墓绘画里,描述了非常类似于现代的Kocher复位法的肩关节手法复位的场景。

  当时的医学虽然已经有了对复位方法的表述和原始的烧灼治疗防止再脱位的方法,但治疗效果并不好,尤其在防止再次脱位方面。

  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描述:“如何治疗反复脱位的肩关节是值得研究的。由于很多此类患者不得不放弃他们原本能够胜任的运动,并由于同样不幸的原因在战场上因为无能而被杀。这个问题是值得关注的,因为我所认识的医生中还没有人能够正确治疗这一伤病,他们有的干脆放弃尝试,有的则抱着完全错误的观点来治疗……”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健客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