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驱蚊虫的花露水里含农药成分是真的吗?
A:经常有网友在微博上惊呼:“驱蚊的花露水中含农药避蚊胺成分,有农药批准文号,我每天喷花露水,是往身上喷农药啊!”,一时间网友争相转发,引发大众恐慌。尤其是家有小宝宝的父母更是恐慌:这含农药的驱蚊液能给宝宝用吗?人们担心的是驱蚊花露水中的避蚊胺(DEET)成分,其实这个成分是于1946年由美国农业部开发研制的,当时主要给战场上的士兵用,用了11年后于1957年在美国环保局(EPA)登记注册开始民用。
它用于驱蚊已经有将近60年的历史,是研究和应用最广的驱蚊成分,至今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两方面仍是其他驱蚊产品的“参考标准”。可以看出,它从研发的那一刻起就是农药。
在中国,驱蚊液归农业部监管,因此会有农药批准文号。在美国,驱蚊液归环保局监管,因此要先在环保局登记。俗话说得好:“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一个使用了60年的驱蚊成分,可以检索到大把的研究资料支持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只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正确涂抹,就是安全的。
因此美国儿科医师协会认为两个月以上宝宝就可以使用避蚊胺含量在30%以下的产品,目前超市里卖的绝大多数驱蚊花露水中避蚊胺的含量都低于30%,它浓度越高不是作用越强,而是驱蚊时间越长。7%避蚊胺含量的驱蚊花露水驱蚊时间大概2小时左右,24%避蚊胺含量的驱蚊花露水驱蚊时间可达5-8小时。超过50%的不会维持更长时间,因此通常建议选择含量30%以下的避蚊胺产品就能达到日常驱蚊的目的。
Q:除了避蚊胺成分外,还有哪些驱蚊成分临床证实安全有效?
A:临床证实安全有效的驱蚊液成分除了避蚊胺外,还有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推荐的柠檬桉叶油(Eucalyptusoil)、伊默宁(也叫驱蚊酯)以及用于衣物上的杀虫剂氯菊酯(Permethrin)。
除了最后的杀虫剂氯菊酯成分外,其他的成分都不直接杀死蚊虫,而是干扰蚊虫的感觉器官,使得蚊虫感受不到人体发出的气味,从而找不到人的身体而无处下嘴。柠檬桉叶油说着有点拗口,实际上其“中药”产品大家都很熟悉:含薄荷脑、樟脑、桉油、丁香酚、水杨酸甲酯的风油精和含薄荷脑、薄荷油、樟脑油、樟脑、桉油、丁香油、桂皮油、氨水的清凉油都属于此类。
两岁以下宝宝不建议使用此类产品,因为怕误服,也怕溃破处涂太多引起全身吸收,全身吸收太多可能会有神经毒性。另一种驱蚊成分伊默宁又被称作“驱蚊酯”,降解快因此低毒,但与有效性相关的研究不多,有些研究显示由于降解快而导致有效防蚊时间短,有些研究又表明防蚊时间也还可以,目前尚存争议。
Q:驱蚊花露水要如何使用才最安全?
A:购买驱蚊类产品建议去正规商场、药店或药房购买,仔细查看有效驱蚊成分,买正规厂家生产的含上去述驱蚊成分的产品,产品包装上应含有下列重要信息:批准文号、生产批号、有效期、有效成分、如何正确使用、使用时的禁忌证等,最好能有厂家免费咨询电话,使用过程出现问题可以咨询。不建议网淘驱蚊类三无产品,网淘的三无产品无法保证质量。
驱蚊花露水应只用于暴露在外的皮肤上,不能喷洒太多,不能接触伤口,不能接触眼和嘴,在耳朵部位也要少用,脸上使用时不能直接喷,应先喷到手上,之后避开口、眼、鼻,小心用手涂抹到脸上。驱蚊花露水等驱蚊液会溶解塑料,皮革,家具和合成纤维,因此也不要喷在这些物品上面,尤其要保护好包包和丝袜。经常有女士将驱蚊液往穿着丝袜的腿上喷,结果丝袜成了渔网。
给儿童涂驱蚊花露水时,不要让儿童自己涂,应喷在大人手上后再涂抹到孩子身上,但不要涂在小宝宝的手上(防止经手入口)。驱蚊液只限于室外使用,从室外返回室内应立即用含皂液的水清洗身上的驱蚊液。
Q:我家宝一岁了,前两天用驱蚊胺7%的驱蚊花露水结果第二天起了一片红点医生说是花露水过敏可是这个不是六个月以上的宝宝就可以使用的吗?
A:任何药物都有引发过敏的可能性,说6个月以上宝宝可以用,并不是说能完全保证不过敏。因此敏感体质的宝宝慎用,一旦过敏要立刻停用。
Q:我家女婴刚过百天,想请问用VB1溶液洒到孩子身上能否防蚊?也有人说用一滴香油(芝麻油,简称“麻油”)滴在手上,两只手抹一下,涂在宝宝手和脚上,最后手上没油了,但还有香油的味道,就轻拍一下宝宝的脸上,蚊子就不会咬宝宝了,真的吗?
A:民间有各种各样的驱蚊妙招,但目前没有哪一个妙招被严谨的临床对照试验证实有效,比如用维生素B1片碾碎溶水喷涂皮肤或者香油来驱蚊,都没有可靠的临床证据证实它们有效。但由于维生素B1是水溶性维生素,香油是可以吃的食物,喷涂在皮肤上也不会有什么伤害,想尝试的朋友不妨亲身试试,但切记,别在宝宝身上试,如果自己试了无效,要及时给宝宝使用上述有科学依据的驱蚊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