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前面几期的铺垫,相信大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了一定的认识,但门诊上还是会有一些病人询问本病和胃癌的关系。尤其是当今信息化时代,人们但凡有一些疾病或不适,便会查阅百度、知乎等各类网站,通常情况下所查到的疾病往往远超出自己的预期值,深感人生似乎走到了“尽头”。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萎缩性胃炎和“癌”的关系。
我们曾经提到过,由慢性胃炎发展到胃癌需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①慢性非萎缩性胃炎→②慢性萎缩性胃炎→③肠化→④异型增生→⑤早期胃癌→⑥进展期胃癌。而我们在网络上、书上所看的“癌前病变”实际上是病理概念,包括肠化、不典型增生;而慢性萎缩性胃炎则属于胃癌前期疾病,故又被称为“癌前状态”,是临床概念;故除本病外,还有胃溃疡、胃息肉等。
我们再来谈谈萎缩、肠化和不典型增生
“萎缩”,并不是说胃的萎缩或者变小,而是指胃固有腺体的减少,包含三种情况:
腺体数目的绝对减少
假如正常胃黏膜工作需要100个腺体,而萎缩后,可能只有一部分腺体在工作。
化生性萎缩
以肠化生为例,胃黏膜细胞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可能会转化成类似于肠道的细胞,这就不再具有胃腺分泌的功能,也就无法分泌胃酸、消化酶等一类有助消化的物质,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
不典型增生
是说细胞发生不同程度变异,失去了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如果仅仅是胃腺体的萎缩,和“癌”关系不大,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如同人的衰老一样,胃也会因为久用失用而留下岁月的痕迹(“皱纹”=“萎缩”),所以无需过于紧张。但对于中度以上,尤其是重度萎缩伴重度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者,因其癌变可能性大,要高度警惕,积极治疗,密切观察[1]。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征象需要高度警惕呢?
慢性萎缩性胃炎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而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上腹部不适、饱胀、疼痛是本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除此之外,还可伴有食欲不振、嘈杂、嗳气、反酸、恶心、口苦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还可有乏力、消瘦、健忘、焦虑、抑郁等全身或精神症状。这些症状均可通过相应的治疗得到改善,并且预后较好。但当出现下述情况,则需高度警惕:消瘦、贫血、上腹部包块、黑便、肿瘤家族史、进食量长期明显减少、乏力明显等;提示疾病进展,病情变化,应及时行胃镜及病理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病因,尽早干预。
关于“癌前”,中医可以做什么?
实际上,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及对照研究,我发现,中医在对本病的逆转方面具有不错的疗效。
前面提到过,本病隶属中医“虚痞”范畴,以“脾胃虚弱、胃阴不足”为本,“全国名中医”田德禄教授亦在“八五”攻关课题的对比研究中,提出以“甘平养胃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疗效显著;同时又因现代人过食肥甘、嗜酒、生活方式不规律而致气滞、血瘀、郁热、毒蕴等为标,故治疗上益气活血解毒的同时,又针对当代脾胃病多实、多郁、多热的特点,予以“清降”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我们团队在前期应用“清降理论”对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的患者(中医证型主要为肝胃郁热(包含胆热犯胃)及肝胃气滞证)实施干预,所取得的总有效率可达90.91%;后又运用理气活血解毒法对3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中的肝胃郁热、气虚血瘀型患者进行治疗,其总有效率亦达87.18%。从而进一步验证该法对疾病疗效的可靠性。
因病因不同,本病临床表现亦具有相对差异性。而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前几期已提过,主要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情志等方面。因而治疗疾病之前,应首先明确原因,评估疾病风险后方可加以施治。
本病病机虽为“本虚标实”,但因临床表现、症状不同,故证型各异,针对常见不同证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我为大家提供一些便捷的小药箱,以供参考:
气阴两虚型
表现:病程日久,迁延不愈,多见胃脘作胀,口干、烦渴引饮,乏力,食欲不振,形体消瘦,心烦,舌淡苔薄白。
小药箱:养胃舒
气滞型
表现:平素爱生气,胃脘胀痛,累及两胁,走窜,常因情志不遂而加重,喜欢叹气,不思饮食,抑郁,夜寐不安,舌苔薄白,舌质暗淡,或暗红。
小药箱:气滞胃痛颗粒
湿滞食积型
表现:胃脘胀痛,食后加重,食欲不振,不思饮食,嗳气酸腐,有伤食病史舌质淡红,苔白厚腻或薄黄。
小药箱:保和丸
脾胃虚弱型
表现:胃脘隐痛、胀满,遇寒加重,得温则舒,平素怕冷,面色萎黄或偏白,四肢欠温,食少便溏,舌质淡体大边有齿痕,苔白腻或厚腻。
小药箱:香砂六君子丸
小药箱:胃复春片:行气活血,清热解毒、改善病变局部血液循环、消除局部炎症、促进黏膜再生。适用于胃癌前病变的治疗。
药物干预只是一方面,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尤其是中度以上、重度萎缩伴重度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者,应定期行胃镜及病理学检查,以了解疾病的发展动向,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