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科门急诊,因为宝宝发热前来就诊的占绝大多数,而且家长尤其是老人,对于宝宝发热是非常重视甚至焦虑的。在门急诊,往往只能简单的说几句话,无法详细的解释,关于宝宝发热的注意事项,今天再次的整理和解释一下。
第一点,关于体温测量
宝宝的腋下温度36-37℃为正常体温,超过37.4℃为发热,通常运动、进食等等都可能引起体温的短暂轻微升高。要确定体温计是否起作用,我曾经见过不止一个家长用自家的体温计测出发热,同时用医院的体温计测量正常,最后证实是体温计坏了。另外,也见过好几个学龄期长期发热来就诊的孩子,因为不想上学等各种因素在家长面前测出发热,而在医务人员面前测体温正常。所以呢,孩子摸着热,要测体温看看到底是多少。单测体温高,而摸着不热,也需要再进一步确认下到底是否发烧。
第二点,关于物理降温
美国儿科学会以及NICE指南,都不再推荐发热时进行物理降温。发热是大脑的体温调定点变高了,如果这一点不变,即使采取物理降温,身体也会持续产热,因此物理降温是治标不治本,并不能有效的降低体温。相反,在体温上升期进行物理降温,会加重孩子寒颤等不适,像酒精擦拭等措施,更加会增加酒精中毒等风险。
第三点,关于衣物增减
传统观念认为,发热就要捂汗,所以门急诊最常见的就是家长把发热的孩子包的像个小粽子。为了防止捂热综合征,儿科的医生护士最常说的就是孩子发热不能捂,要晾着。但是实际上,当体温上升期,孩子感觉冷、手脚冰凉的时候,少穿衣服,会增加孩子的寒颤,并且加重孩子的不舒服。适当的增加衣物,是可以缓解孩子的不适症状。当高热持续期以及体温下降期,孩子感觉热、手脚温暖时,需要少穿衣服,帮助散热。所以,孩子发热不要捂,但是也不是绝对的少穿衣服,要以孩子自身的舒适度为准则,适当的增减衣物,帮助孩子减少不适感。
第四,关于退烧药的选择
第五点,关于退烧药的使用
在门急诊,时间有限,医生往往简单的说38.5℃以上要吃退烧药。但是,美国儿科学会以及NICE指南,都不再推荐仅仅为了降低体温而服用退烧药,同时退烧药对于减少热性惊厥的发生是没有作用的。退烧药的目的是缓解孩子的不适感。也就是说,当孩子感觉不舒服的时候,就需要吃退烧药了。儿科医生说38.5℃以上吃退烧药,是因为当孩子体温在38.5℃以上时,更容易发生不舒服。所以,如果孩子精神良好,该吃吃该玩玩,那么39℃也不需要服用退烧药。如果孩子有头疼、全身酸痛等不适时,即使38.3℃,也可以服用退烧药。
第六点,关于服用退烧药后体温不下降
很多医生会建议两种退烧药交替使用。事实上,退烧药只是为了缓解孩子的不适感,只要不适感减轻了,即使没有退烧,也不需要再次服用退烧药。如果不舒服的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者还没到下一次服用退烧药的时间,不舒服的症状再次出现,那么可以使用另一种退烧药。
第七点,关于口服退烧药后症状不缓解
需要注意检查药物,剂量是不是吃的对,要按孩子的体重吃,而不是年龄;要看药物是否过期,不仅仅是药盒上标注的有效期,还要看开瓶时间。有很多家长会把几个月前孩子上次发热时吃剩的退烧药再次给孩子服用,药物其实已经无效,家长还不能理解:好好的一瓶药,还在保质期内,就吃了两次就无效了,你们搞的也太不合理了吧。我常常跟家长讲,饮料打开后,24小时后就可能会变质不能再次饮用,药水也是一样啊,时间长了自然也会变质无效了。
第八点,多饮水、多饮水、多饮水
多喝水,可以增加新陈代谢,帮助退热,帮助机体抵抗病原体。宝宝脱水状态也是很难退热的。家长常常讲,他就是不喝水啊,实在灌不进去。其实多喝水不是指一定要喝白开水,是指要保证足够的液体摄入量。所以各种果汁啊、煮的苹果水梨水啊、牛奶啊,只要是宝宝喜欢的、能喝进去的,使劲喝吧。
总而言之,发热时,要以孩子的感觉为主,主要是帮助宝宝减少不适感,度过生病发热的日子。家长们要淡定,不要因为自己的过分焦虑,给宝宝不适当的处理,反而增加了宝宝的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