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具有“发病隐蔽、发展快、病变广泛、病死率高”等特点,而被誉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甜蜜杀手”。
据数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糖尿病及并发症致死的人数超过100万,其中超过5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此外,72%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或血脂紊乱,但血糖、血脂和血压都达标的比例仅为5.6%。我国糖尿病患者风险因素控制现状堪忧。
为了帮助糖友更好地控制好血糖并预防并发症,大健君特别邀请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地坛医院专家,北京市阳光慢病防治专家组成员 杜志刚为大家进行糖尿病防治知识的讲解。
一、糖尿病为何被誉为“甜蜜杀手”?
之所以人们称糖尿病为甜蜜的杀手,是因为它能在潜移默化中使人的身体发生剧烈改变。
不影响饮食、睡眠,甚至没有明显症状,在你不知觉的情况,迅速发展,从而引起人的心脑血管及肾脏、眼球等微血管发生病变,这些发展到最终都是可以致残,甚至是致命的。
二、糖尿病常见发病因素
遗传因素: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疾病,具有家族易感性,如父母、甚至是你爷爷奶奶有糖尿病,你患糖尿病的几率就会比普通人高得多。所以说,父母有糖尿病的,自己要注意进行定期体检、饮食、运动、心理都要注意,定期做糖耐量的检查。
肥胖因素:尤其是腹型肥胖,女性像梨形体型,男性是苹果形体型,这种体型的人都容易患二型糖尿病(中国人绝大多数都是2型糖尿病,占到90%以上)。这类人群应积极控制体重,控制体脂率。
饮食因素:饮食结构不合理,尤其是爱吃肉的还不运动的人,肉类含脂肪、蛋白质、热量较高,容易发生代谢紊乱,造成血糖水平持久升高,最终引发糖尿病。
精神因素:人体长期处于焦虑、紧张及压力的环境下,人的升血糖激素升高,会使得胰岛功能长期处于疲惫,引发代谢紊乱,血糖升高,最终导致糖尿病的病发。
三、糖尿病的症状
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
这种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一型糖尿病最多见,在二型糖尿病患者中很少见。大多患者,症状并不明显,有些人甚至是没有症状。
出现以下情况时,也应主动检测血糖:
l 如出现四肢末稍病变,如四肢发凉、发冷、麻木刺痛,等等都有可能是糖尿病的症状;
l 易饥饿感,体重减轻、口舌干燥、喜饮水,还有糖尿病出现便秘、腹泻交替出现,甚至出现恶心、呃逆,食欲减退等。这是由于糖尿病并发的植物神经紊乱,也就是糖尿病并发引起的胃肠道的神经受到糖尿病的侵害。
l 皮肤抵抗力会减弱,血管收缩功能发生问题,如出现牙周炎、牙龈炎、疖痈、冻疮等,伤口不容易愈合。
l 男性患者容易出现阴茎勃起功能障碍,阳痿,阴茎海绵体充血出现问题;女性容易出现月经不调、月经紊乱。如果突然出现这种情况也需要测血糖。
l 还有一个就是精神状态,糖尿病并发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性精神障碍,如抑郁、焦虑等。而且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疲惫,浑身没劲,测血糖是关键。
临床上,有的仅仅只是感觉,浑身没劲,一测血糖,空腹20多。有的人可能就是以酮症酸中毒,一下子出现了腹痛、高热、呕吐、呼吸声大,甚至昏迷,一测血糖30多mmol/L,尿酮体4个加号,等等,或者血酮增高,以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等这些来住院的,才知道自己得糖尿病。出现症状可能都预示着出现并发症了。
四、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不能根治,只能控制,预防或减少并发症危害。
总体来说,糖尿病并发症分为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
微血管病变,首先是危及肾脏,也就是引发肾脏微血管病变,最终出现糖尿病肾病,如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糖尿病人的并发症,不管你血糖控制有多好,它的并发症迟早都会出现,就是一个早晚的问题。及时控制,就是防止病情突然加重,增加致残、致死风险。
其次,是糖尿病的眼底病变,如眼底出血、视网膜脱落、糖尿病白内障,糖尿病致盲等,这些都是一个微血管病变。还有一个就是周围血管病变,也就是小血管病变,如下肢或上肢发凉,甚至造成局部的坏疽(脚趾头坏死),严重时可能需要截肢。
糖尿病引起大血管病变,心脑血管的病变。
医学认为,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位症(患糖尿病就等同于你得了冠心病),会造成心脑血管致命性的伤害,如心梗、心衰,甚至是猝死,一般要按照冠心病进行治疗。糖尿病患者50%并发高血压,所以得了糖尿病,不容忽视任何一天,要积极进行治疗。
其次,还可能并发脑血管病变,糖尿病对脑血管是一个弥漫性损害,糖尿病引起血管性痴呆及动脉硬化程度也要比非糖尿病高得多。
糖尿病引发神经病变
糖尿病并发末梢神经病变,这是需要注意的,手脚麻木,便秘腹泻,恶心,食欲减退;
出汗多,或不出汗,糖尿病神经元性膀胱,就是尿潴留、尿失禁等等。
总的来说,糖尿病是可以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会出现危害的。此外,还有一些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重症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等等。尽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在二型糖尿病中并不是很多见,主要出现在一些不规律治疗的,不规律饮食都是造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重要原因。
五、糖尿病科学控糖“五架马车”,缺一不可
尽管并发症无可避免,但并不表示并发症就不可控。
1.药物
降糖药分为很多种,如双胍类的,磺脲类,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等,其作用机制不同,用法也不一样,患者忌自行购药、服药,用药需谨遵医嘱。调整药物,需要到医院进行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胰岛素检查等基础监测,才能知道什么样的药物更合适。不要随意调整用药。
不提倡食用保健品及中药治疗。
2.运动
每天一个小时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游泳、广场舞,骑自行车等,以不劳累为主。尤其是老年人,不提倡跑步,马拉松、登山等剧烈运动,运动时心率不能超过年龄+50/分钟,能运动尽量运动,不能走1个小时的,走二十分钟,贵在坚持。此外,就是要适当减肥,尤其是腹型肥胖,让体质指数控制在25以内。
3.饮食
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糖尿病患者,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少食肉。肉食尽量安排在午餐,其他清淡的饮食安排在晚餐。糖尿病患者,每天食肉量不能多于50克,要逐渐检测血糖。红肉,如羊肉、牛肉、狗肉,不建议食用。
一天的主食量不能超过200克,以粗粮、杂粮为主,精米、精面不可取。其他以蔬菜来代替。血糖控制的很好的,如空腹血糖控制在6,餐后血糖控制在7.8以下,可以少量吃一些低升糖指数的水果,如西瓜、苹果、柚子、樱桃、草莓等。血糖得到严格控制下的情况下,像一些西红柿、黄瓜等一些生食的蔬菜,是可以食用的。
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不提倡多喝粥,因为粥本身淀粉吸收比较多,对血糖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一些糖尿病专用食物,如糖尿病人蛋糕,看似不含糖(木糖醇),但热量很高,也会导致血糖的升高。
此外,过度节食容易导致营养不良,辟谷养生(不食五谷)更不可取,会导致顽固性低血糖,引发饥饿性酮症。
4.心态
保证足够睡眠,保持乐观心态,学会自我放松,自我调节。很多糖尿病患者,伴有躯体疾病性精神障碍,会发生焦虑、抑郁、失眠。尤其是一些年纪大的,睡眠比较差,睡眠会导致血糖波动。
5.监测血糖,警惕低血糖
饮食规律,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严禁晚餐不吃,打胰岛素,导致低血糖。还有就是监测血糖,开始用胰岛素或降糖药的时候,必须监测血糖,一般测日七次,早中晚餐前餐后两小时,再加上睡前。三天复诊,根据医生要求调整药物。
监测血糖的同时,还应严格控制低血糖的发生率,因为高血糖不致命,低血糖却能快速致人死亡。为降低低血糖风险,糖尿病患者应随身携带糖果、巧克力,一旦出现饥饿感、出冷汗、手抖、面色苍白,心慌等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食用糖果,把血糖维持高些。此外,糖尿病人,必须随身携带糖尿病用药卡,用的什么药,每天用几粒;餐前吃、餐中吃,还是餐后吃,要记录好。避免出现低血糖昏迷时,耽误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