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10类药必须多喝水,4类药必须少喝水,甚至不喝水。否则,效果大减!

  在大多数人看来,吃药时喝水就是为了更容易咽下药片。事实上,服用不同的药物时,需要服用水的量也是不一样的。服用一般的药物,通常用150~200毫升水送服即可;服用化药等10类药物时需要多喝水,可以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服用保护胃黏膜等4类药物时,需要少喝水,甚至不喝水,水喝多了反而需要降低疗效。
  一般药物水送服
  生活中,有不少人服药的时候为了省事,直接将药片放在口里,不喝水,用力一咽完事。这种服药方法并不可取,因为,为多数药物是在小肠中吸收后起效的。所以,药物越早到达小肠,越有利于增强药物的吸收率,提高药效。如果直接干吞,药物很可能滞留在食管中,慢慢溶解对食管黏膜产生不良刺激,也会影响药物的疗效。
  大部分口服剂型,如片剂,通常用150~200毫升水送服即可。服用胶囊剂,要稍微增加饮水量,以保证药物送达胃部,同时避免胶囊剂粘附在胃壁上使药物不能均匀地散开,其饮水量最好不要少于300毫升。
  10类药物多喝水

  1化痰药
  感冒后容易出现咳嗽咳痰,常用的西药有沐舒坦、必嗽平等,这类药物能够稀释痰液,使痰容易咳出。服药时多喝水,有助于稀释痰液,以利于排出痰液。
  2退烧药
  退烧药物主要是通过扩张外周血管、加速排汗来降低体温。另外,发热本身也会加速体内水分蒸发。因此,吃退烧药期间多喝水,能够及时补充水分,能预防脱水的发生。
  3磺胺类抗菌药
  磺胺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性质较为稳定、价格低廉等优点,是最常用的抗生素之一。常用的药物如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片或复发磺胺甲恶唑。这类药有个较为突出的缺点,就是容易引发尿路结石,因此,服药期间要多喝水,防止结石的发生。
  4氨基糖苷类抗菌药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肾脏的毒性大。这些药物多数在肾脏经肾小球滤过,尿液中浓度高,浓度越高对肾小球毒性越大,服用期间多喝水,能够起到稀释尿液加快药物的排泄的作用。
  5治疗痛风药物
  服用临床上常用的治疗痛风药物期间,会有一定的尿酸盐从尿液中排出,尿中的尿酸浓度过高容易导致泌尿系结石,因此患者更须保证饮水量。具体说来,每日饮水总量必须在2500毫升以上,这样才能让每日尿量不少于2000毫升。
  另外,服用上述药物时,应该多饮弱碱性水。弱碱性水能够中和人体内酸性代谢物,改善痛风患者的酸性体质,更好地促进尿酸排出体外。
  6平喘药
  很多平喘药都具有利尿作用,容易出现口干、多尿或心悸;另外,哮喘患者往往伴有血容量降低,因此,要注意补充体液,多喝白开水。
  7利胆药
  利胆药能够促进胆汁分泌和排除,有利于胆道内的泥沙样结实和胆结实术后少量的残留结实的排出。服用利胆药后容易引起腹泻和胆汁的过度分泌,服用期间应尽量多喝水,以避免过度腹泻而脱水。
  8蛋白酶抑制剂
  在联合治疗中,多数蛋白酶抑制剂可形成尿道或肾结石,所以,为避免肾结石的发生,每日需饮水2000毫升以上。
  9双磷酸盐类药物
  双磷酸盐对食管有刺激性,需要服用200毫升以上的水送服。阿仑磷酸钠、帕屈膦酸钠、氯屈膦酸钠在治疗高血钙症时,因致电解质紊乱和水丢失,故应注意补充体液,使每日的尿量达2000毫升以上。
  10抗尿结石药
  服用中成药排石汤,排石冲剂等药物后,都应多饮水,保持每日尿量2500—3000毫升,以冲洗尿道,稀释尿液,促进结石排出,减少尿酸盐沉淀的机会。
  4类药物少喝水
  1保护胃黏膜药物
  服用胃黏膜保护剂类的胃药时,半小时内最好不要大量喝水就不适宜多喝水。例如硫糖铝、氢氧化铝凝胶、服麦滋林颗粒剂等,这些药物进入胃部后,会形成许多不能溶解的细微颗粒覆盖在受损胃黏膜上,达到防止胃黏膜受胃酸侵蚀的目的。如果服用这类药物后,喝很多水,会造成覆盖在胃黏膜上药物保护膜会变薄,失去防止胃酸侵蚀的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胃药分很多种类,服药时建议少喝水的药只限于胃黏膜保护剂胃药。
  2部分止咳类药物
  服用止咳糖浆、甘草合剂等止咳药物时不宜大量喝水。这类药物较为黏稠,服后会附着在咽喉等部位,直接发挥消炎等治疗功效。喝水过多,会导致咽喉局部药物浓度迅速降低,从而药物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服用止咳类药物后要少喝水,至少在服用后5分钟内不要喝水,以提高疗效。

  3口含片
  口含片如西瓜霜润喉片等,不能用水送服。清咽含片类药物有效成分会粘附在咽部,服用后至少5分钟不宜喝水,最好隔半个小时再喝。
  4抗心绞痛药物
  抗心绞痛药物硝酸甘油,不能用水送服。当心绞痛突然发作或发生高血压危象时,应舌下含服,由舌下静脉直接吸收药物以达速效。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健客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