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大肠癌已成为发病率上升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但好在,它属于可以预防的癌症。
大多数人听到大肠,都会想到大便。的确,大肠是产生大便的场所。但是,大肠并不仅仅是产生大便、储藏大便的容器。
大肠内的大量细菌不仅帮助我们维持菌群平衡,还能产生很多必要的维生素,同时,大肠也能通过排泄和吸收,维持人体的水电解质平衡。因此,大肠如果出了问题,与全身都息息相关。
在大城市,发病率排第二
在欧美国家,大肠癌在所有癌症发病率中排在第二位。在中国,大肠癌原本是比较少见的,大概在所有癌症中排名第五,但是随着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比如高脂高蛋白的摄入量增加,加上运动的不足,大肠癌在中国的发病率不断升高。
据2012年的统计,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大肠癌已成为上升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现在发病率排第二,仅次于肺癌。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笔者一直认为,所有的癌症,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发现。而好在,大肠癌属于那种可以预防的癌症。但大肠癌到底如何防止,如何进行有效的筛查,如何做到早期发现,各种信息鱼龙混杂,让人迷惑,有必要梳理一下。
症状很容易被忽视
最常见的大肠癌症状有:
大便突然变得很细;大便带血;忽然出现便秘、腹泻,或拉不干净的感觉;忽然出现腹部胀气、饱满的感觉,或者绞痛;没有减肥,体重却下降严重;疲倦,没有力气。
看到这里,你可能也明白了,看上去大肠癌的症状都不是那么特殊,很容易就被忽视了。所以对于高危人群,就应该提高警惕,多留意自己身体的变化。
哪些人是高危人群呢?
一是年龄较大的人。90%以上的大肠癌是50岁以上的人得的。
二是有过肠道息肉或者大肠癌历史的人。
三是有过炎症性肠病的人。比如,原来有过溃疡性结肠炎,或者克罗恩病的人。
四是有两种家族性遗传病的人:一种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另一种是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
五是家人得过大肠癌或者结肠息肉的人。
此外,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喝酒、缺乏运动,都会提高患大肠癌的风险。而食物中红肉(猪肉、牛肉、羊肉等)比例太高,食用加工肉(火腿肠、午餐肉等)太多,或食物纤维太少,也与大肠癌的发生息息相关。
三个检查,发现大肠癌
除了自己每天大便时留心外,有三个有效的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大肠癌。
三个有效的检查
其一,查大便,即高敏感大便潜血试验。大肠癌在肠道表面,有时会出少量的血,这些血会通过大便排出来。
其二,乙状结肠镜。这是一种相对较短的纤维镜,可早期发现肿瘤。
其三,结肠镜。这个镜更长一些,可以检查整个大肠。
凡50岁以上、75岁以下的人,建议接受这三种检查。
具体就是:50岁以后,每5年做一次乙状结肠镜,同时建议每3年做一次大便潜血试验,后者方便易行,最好争取每年做一次。而最有效的结肠镜则建议每10年一次,也就是50岁、60岁、70岁各做一次。
而75岁以上者,通过这些检查发现癌症,降低总死亡率的益处不明显,所以不推荐做。
以上是推荐普通人群所做的检查。但如果你有直系亲属得了大肠癌的,那应该在这位亲属得大肠癌年龄的前10年开始做这些筛查。
比如,如果父亲50岁得了大肠癌,那子女应该在40岁就开始筛查,以便及早发现,及时治疗。